第一辑 干流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74&run=13

漳卫新河漳卫新河位于无棣县北部边界线上,明、清时期称“鬲津河”,1716年
(清康熙五十五年) 、1734年(清雍正十二 年)曾疏浚治理过,建国后,称“四女寺减
河” ,1971年改称津卫新河。 无棣河段于1957年10月动工治理,惠民地区共调集民
工2.1万人,无棣县出民工3920人。工程于翌年5月3日结束,投工17.49万个,共完成
土方49.96万立方米。 1962—1963年两次复堤,投资2.82亿元。加高培厚低狭堤段,
共组织18县民工7.86万名,干部412名,完成土方271.95万立方米,1969年3月,投资
404万元,由马颊河疏浚工程局用挖泥船疏浚埕口以下至海口段10.6公里,挖土方631
万立方米, 并结合加高培厚两岸堤坝和防潮坝。 1971年国家投资1.68亿元,全面扩
大治理,无棣河段主要由水电部十三工程局用挖泥船施工。山东、河北两省人民配合
协作,深挖河槽,清除障碍,整平滩地,加筑堤防,修建桥梁、涵洞,历经5个冬春,
至1976年竣工,共投工 225万人次,治理后,境内长38公里,堤距500米,堤高8.2米,
顶宽8米,河槽宽60米,河深6-8米,河床规整,达到了三年一遇排涝流量1250立方米
/秒,五十年一遇 世洪流量3500立方米/秒、强迫行洪流量5000立方米/秒的设计标准,
防洪受益面积3144平方公里。
马颊河 马颊河也是一条古老的河道,为“禹疏九河”之一。因上广下窄,状如
马颊而得名。 数千年来,古河己堙,故道难寻。近代的马颊河,实为唐代把笃马河、
鬲津河和屯氏别河联通起来,开挖的一条分泄黄河水的新河道,冠以古河之名,遂称
马颊河。马颊河由于受黄河决口、南北大运河的开挖、引水济运和减河分洪等影响,
历来 变迁与治理频繁。
民国年间,曾三次疏浚,均未能按计划完成。河道上宽下窄,深浅不一,堤防破
碎的状况,一直未彻底改变。建国后,自1953年开始,每年对马颊河进行岁修整理,
以保障河道不致决口泛滥。该河道除泄洪外,还分担着县境160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
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后,从1966年开始国家投资2.05亿元
全面扩大治理。县境属下游段,夺占麦河干沟,开挖新河。改道工程由水电部十三工
程局常年机械施工, 冬春由地区行署组织民工配合,1972年竣工,共完成土方1.6亿
立方米,治理后,无棣境内长40.36公里,堤距300米,堤高6.5米,堤宽5.4米,河口
宽141-178米, 河槽深8米左右。排涝流量678立方米/秒,防洪流量达1030立方米/秒,
河道顺直,上下游适应,改善了水流条件。在河道疏浚的同时还建成孙马村挡潮蓄水
闸, 设计蓄水量181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977年汛期,上游流量920立方米/
秒,洪水安全下泄。1978年境内干旱严重,由于有马颊河蓄水灌溉,该流域地片农业
仍获丰收。
德惠新河 德惠新河是1968年新开挖的一条行洪河道,县境从解家至下泊头57.5
公里, 均系马颊河故道,县境流域面积196.5平方公里。1968年国家投资1663万元由
水电部十三工程局开挖疏浚,工程标准按1964年雨型除涝,排涝流量320立方米/秒,
1961年雨型防洪、防洪流量472立方米/秒,堤宽240—300米,堤高6米,堤顶宽5.4米,
1971年竣工,共计完成土 方3500万立方米,工日1334万个。为了蓄 水灌溉,已建成
白鹤观和胡道口两座蓄水闸。 治理后, 不仅使洪水安全下泄,还免除了县境流域内
20.5万亩耕地的涝灾、每年蓄水2184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