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渔船 渔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53&run=13

渔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县内渔民使用木筏、帆船、舢板等从事渔业生产。
据1915年山东物品展览会《报告书》载,无棣有流网船60只,挂网船40只。1936年增
至460只, 载重量1913.6吨。1937年日军侵占无棣后,日军及杂牌军常到海上骚扰,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渔民生活极其艰难,多弃渔民归农,或流离他乡。到1945年解放
前夕只剩木帆船200只左右。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渔民实行民主改革,发放渔
业贷款和其他救济物资, 大力扶持渔业生产。1950年回升到331只,共1455个吨位。
1955年, 县内第一只机船下水,功率21千瓦,载重15吨,另有帆船464只。60年代县
内发展远海捕捞, 大型机帆船迅速增加。 1966年,机帆船发展到8只,总功率382.2
千瓦, 其中最大的89.52 干瓦; 帆船311只,载重2192吨。此后机动渔船继续增加,
帆船数量或升或降。到1976年,全县有机动船94只,总功率2388.75千瓦; 帆船为335
只。80年代渔业推行个人承包、联产承包等形式,渔船吨位变小,数量增多。1985年,
全县拥有机动渔船317只, 总功率6545千瓦,载重量4432 吨;帆船230只,总载重量
2792吨。1990年,全县机动船达705只,载重6372吨,总功率11476千瓦,帆船只剩81
只。
渔具 自清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海上渔民作业全靠定置网具,约20余
种,主要使用小张网,其他还有护网、须子网、地网、流布袋网、袖子网、撩网等。
1949年,全县有海上渔具1175件。1950年增加到1641件。1954年,县水产科从辽宁引
进挂子网 (俗称“转轴网”) 生产技术,逐渐形成以挂子网与小张网为主的格局。随
着生产的发展,又增加了轻拖网、流网和锚流网。1955年全县主要网具3429件。1963
年、 开始试用甲、乙纶线网具。纶线网具轻便,耐腐蚀,使用寿命为棉线网的3倍,
大受渔民欢迎,迅速代替了棉线网具。60年代后期,小黄鱼、鳓鱼(鲙鱼),鲅鱼资源
枯竭,作业方式趋于单一,须子网、撩网、堵沟网、划兜网、扒拉网渐被淘汰。1969
年,全县主要网具7055件,其中挂子网2801扣,张网1100扣。1970年以后,拖网、流
网大 量增加, 定置网具所占比例相应减少。1978年,全县主要网具6268件,其中有
流网1000余件,拖网36盘。1985年,为保护渔业资源,禁止使用轻拖网。1987年,全
县海 上网具21895件, 其中有流网6197件, 锚 流网2995条, 挂子网7772扣,张网
2400 扣,拖网仅2盘,其他网具2519件。1990 年网具达39187件。
除以上主要网具外,还有一种空钩延绳的渔具,俗名“滚钩”、“快钩”或“大
钩”。由干线、支线和钓钩组成,不用钓饵。这种渔具原在淡水渔业生产中使用,大
约60年代传入沿海,沿用至今,用以钓捕底层梭鱼,鳎目、鲈鱼等。这种渔具因其只
捕大鱼,不受禁渔期限制,可常年作业。
淡水渔业中大型渔具只有拉网一种,多在河道或大坑塘中作业,据《惠民地区渔
业规划数据实用手册》 记载, 1960年无棣县有254盘,1979年仅剩8盘,1987年恢复
到48盘,1990年增至60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