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渔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51&run=13

渔堡亦称“海堡”,为沿海渔民的定居点或渔期栖身地,也是海产品初步加工和
转销场所。清末民国初年,自西向东有大沽河堡、高砣堡、季家堡、旺子堡、沙土堡、
茶肩堡、套儿河堡等。这些渔堡均在高潮线内,极易遭大海潮漫灌,毫无安全保障,
难做久远之计,住处多为卧棚或低矮土层,渔具修补、水产品初加工及储存外运等设
施更简陋不堪。 本世纪30年代中期,渔业劳力1400名左右,定居渔堡者仅180户,绝
大多数渔业劳力家都安在农村, 一到休渔期即离堡回乡。1939年8月31日海啸,各海
堡顷刻被大潮吞没,海堡居民死者不计其数。解放后,县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关
心渔堡建设,到1956年,岔尖 (原茶肩堡) 、水沟、沙头、傅家堡子四个渔堡己均有
渔户定居,旺子、大口河、季家堡子、高砣子四个规模较小的渔堡虽无定居渔户,但
休渔期亦均有留守人员。
岔尖堡 为古渔堡之一,原名“茶肩堡”。 解放后改今名。建堡面积1平方公里。
1959年,岔尖成为渔业公社驻地,发展为自然村。1990年分为两个行政村,有219户,
1122人。两村共有渔船66只,890个吨位,渔业年产值74万元,其他产值7.3万元。
沙头堡 亦为古老渔堡之一,原名“沙土堡”旧址在月河口右侧,以地势太低,
交通不便,1960年起内迁10公里另建新堡,1972年建成。新堡高出历史上最大海啸潮
位线, 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9平方公里,成为一个自然村。1990年有住户174
家,1057人。有船65只,753个吨位,年产值68万元,其他产值1万元。
水沟堡 原为大沽河堡。 1959年迁址牛角屋子,改称“水沟堡”,发展为自然
村。 1974年复迁至沙沟子,面积0.4平方公里。1990年有渔民111户,650人,有船28
只,561个吨位,渔业产值31万元,其他产值4200元。
傅家堡子 原为岔尖公社捕捞大队住址,为一自然村,面积0.12平方公里。1984
年有渔民35户,128人,后并入岔尖一、二村,傅家堡子遂废弃。
以上四渔堡均有小型发电机供渔民照明,有深机井供渔民用水,并设有学校和卫
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