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水产种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48&run=13

鱼类 无棣县海域及海淡水交汇区(河口)有鱼类85种,分属27科。近十余年能构
成捕捞对象的有青鳞鱼、斑鲫、黄鲫、河刀鱼、银鱼、梭鱼、鲈鱼、棘头梅童鱼、黄
姑鱼、舌鳎、尖尾虾虎鱼、狼虾虎鱼等。
梭鱼: 俗名“红眼”,属近海浅水鱼类,亦可生活于淡水中。梭鱼经常依年龄分
群生活,喜栖息于沿海河口或咸淡水交汇处,每年四月份在河口附近产卵,只作短距
离洄游,到12月份水温降到6°C以下时游至深海处越冬,翌年3、4月份再到近海浅水
或河口区索饵育肥,形成渔汛。梭鱼为地方性鱼类资源,年产1000吨左右。
鲈鱼: 俗名“鲈子”,属河口性鱼类,喜生活在海淡水交汇的河口区,亦可进入
淡水。 渔获个体以二龄为多,长约500毫米,重1500克左右。每年早春,鲈鱼游向近
岸和河口区索饵育肥,9-11月份产卵,盛期在10月,秋季随水温下降游向较深海域越
冬。鲈鱼性凶猛,胃中食物几乎全是小鱼虾。鲈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可常年捕
捞。主要渔期是3-4月和7-8月。
棘头梅童鱼: 俗名“大头鱼”,又名“大头星”,属小型中底层鱼类,栖息于近
海沙泥底质海域,不作长距离的洄游。一般体长90-140毫米,重15-50克,产卵期在6
—8月间,自春至秋皆可捕捞。是县内杂鱼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2000吨左右。
黄鲫:俗名“麻口”、“白片”,为县内杂鱼之冠,年产5000吨左右,温期在5-6
月份。
河刀鱼: 为溯河性鱼类。每年春末夏初,溯河而上,到谈水中产卵、索饵,生长
于近岸区,常年均可捕捞,年产量3000吨左右。
青鳞鱼: 俗名“青皮子鱼”,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经常群集洄游于近海,
栖息于沿岸浅水区。 渔获个体长80-160毫米,重11-60克,一般在5-7月份产卵,5月
中旬到6月上旬为盛渔期。
斑鲫: 俗名“鼓眼”、“汽泡鱼”或“刺儿鱼”,属暖水性浅海鱼类,生活于河
口及淡水区。渔获个体一般体长80—195毫米,重13-120克。繁殖期在5-6月间。属小
杂鱼类,捕获量逐年增加。
黄姑鱼:俗名“铜锣鱼”,属温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生长较快,产卵期在5-6月
间。渔获个体长250毫米左右,重约700克。
另外淡水鱼类较典型的尚有35种, 分隶于8目14科,仅鲤鱼科就有19种,占县内
谈水鱼类产量的54.3%。其他产量较高的还有链、鳙、草包、团头鲂等,均适宜养殖。
虾蟹类 海岸带虾蟹类,计有40余种,构成捕捞对象的有: 对虾、脊尾白虾、中
国毛虾,长额刺糠虾,三疣梭子蟹、绒毛细足蟹、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等。
对虾: 俗名“大虾” ,为一年生大型虾类。其雄性称“黄虾”,一般体长150毫
米,体重30-40克;雌性称“青虾”,一般体长190 毫米。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
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 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渔获个体重75-85克。
4月下旬开始产卵, 母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每尾母虾一般产卵30万粒左右,最多可
达100万粒。 卵经过数次变态和数十次蜕皮,约18天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
口附近摄食成长。约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初开始向渤海中部及
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对虾是中国的,也是无棣县出口的重要水产品,年捕
捞量500吨左右。其渔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中国毛虾:俗名“雪雪”也叫“虾皮虾”、“小白虾“、“水虾”。每年于2月末
至3月上、中旬进入无棣沿海河口一带水域,4—5月份达到盛渔期,5-7月份为产卵期,
11月下旬移入渤海水深30米处越冬。毛虾喜栖息近岸泥沙底质浅海区,生长较快,食
物链短,一年能繁殖二代,是县内浅海中重要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4394吨。
脊尾白虾: 俗称“鹰爪虾”,甲壳较薄,身体透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
丰富,出海米率高(50-60%),是县境名贵水产品之一。脊尾白虾在近海岸海域游栖,
尤以河口一带最多,其适温性广,常年均可捕捞,主要渔期在4-10月间,年产150吨。
三疣梭子蟹: 每年3月末蟹群游向浅水区产卵,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从第一
幼蟹期到成熟期,一般需3年。主要温期在4月份; 虽然秋季也可捕到,但不肥满,同
时由于气温较高,能直接食用的较少。县境近10年年均产量为210吨。
天津厚蟹、三齿厚蟹: 天津厚蟹,俗称“明嘟噜子”,三齿厚蟹俗称“黄眼蟹”。
这两种蟹均生活于潮间带上部和潮上带泥滩上。沟汉、河口及潮上带的黄稽菜丛中也
有分布。分布面积约12万亩。水产供销部门 每年收购后,销往淄博一带。
日本大眼蟹: 俗称“噪嘟噜子”,多数生活在潮间带的中潮区和高潮区,分布面
积48.8万亩。为低值蟹类,多用作词料或肥料。
淡水虾蟹类,主要有沼虾和中华绒整蟹,散布于河道、坑塘中,均有丰富的营
养价值,但资源量不大。
贝类 县境潮间带及浅海有近40种贝类,主要经济贝类有文蛤、生益蛙、四角蛤、
牡蜘、毛虫甘等,低值贝类有兰蛤等。
文蛤: 为蛤类上品,肉细腻,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闽产错疏》载“壳
有文理,唐时尝充土贡。”除熟食外,还可作干制品或罐头。文蛤生活于受淡水影响
的近海浅滩及河口附近,秋末逐渐移到深水区越冬,来春再匍行到浅滩生长发育。县
境滩涂地带文蛤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高地子河和赵沙子旺附近,最高密度每平方米
9个, 最高生物量170克/平方米。据近几年“高压水泵带囊网”生产试验看,生活在
低潮 1-1.5米浅水层中的较多。1只15千瓦机动船1天可捕捞5吨以上。
缢蛏: 俗称“蛏子”。适温性广,生活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
(盐度适应范围4-28‰),营穴而居,潜入泥中的深度随季节而异,一般为10-20厘米,
缢蛏为被动性滤食性动物,主要饵料是硅藻。三龄成熟,肥满度以谷雨前后为最高,
产卵期在5-6月份。 大口河、潮河、马颊河等河口附近及其它岸滩均有分布,面积约
1200亩。蛏是重要的经济贝类,每年旺汛季节,沿海村民往往到产区钓蛏出售。
牡蛎: 县境有近江壮蛎、僧帽牡蛎、长牡蛎多种,皆为大型牡蛎,俗名统称“蛤
蜊” 。常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水流畅通的河床中心。低潮时方露出水面。牡蛎产卵在7
—8月份,其适宜海水比重在1.012以下。牡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
毛蚶:俗称“毛蛤”或“蚶子”,生活于淡、海水交杂、比重在1.016-1.002之间、
底质为软泥或含沙的内湾和浅海。 多在低潮线以下至—10米的河口外近海内,在6米
深水域密度最大,每平方米可达21个,贝体随水深而增大。毛蚶二龄性成熟,产卵期
7-9月,以植物碎屑和浮游硅藻为主要饵料。
光滑兰蛤: 俗称“海沙子”,生活于中潮区上下,喜栖息于表层有稀泥的滩面,
呈斑状分布,以水洼、排水沟处为多。套尔河、大口河、沙土河两岸均有大量分布,
面积为87750亩, 最高密度14.5万个/平方米。最高生物量为2959克/平方米。80年代
中期,随着养虾事业的发展,逐渐被开发利用。它是人工养虾的良好鲜活动物性饵料。
一个劳动力在一次低潮中能采捕500—2000公斤。
其它 海蜇:为一年生大型水母类动物,每年秋季产卵,母蜇产卵后即死亡;幼蜇
当年8月即生长至30毫米以上, 成为捕捞对象。 其主要渔期为8-9月,年捕捞量200-
1000吨。
鳖: 俗称“甲鱼”或“王八”,为淡水中珍品,其肉鲜味美,营养丰富。由于县
内诸河河水较浅,有的还时常干酒,致使鳖的繁衍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