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6&run=13

虫害 县境农作物害虫,种类多,分布广。经鉴定,全县共有71种,分属4纲9日
47科。
多食性害虫有蝗虫 (东亚飞蝗、 土蝗) 、粘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
(小地老虎、黄地老虎)、棉铃虫、红蜘蛛等。
专食性害虫,小麦害虫有麦蜘、麦蜘蛛、麦叶蜂、麦线虫等。棉花害虫有棉蚜、
棉盲蝽象、棉蓟马、象鼻虫、金钢钻、棉大造桥虫、棉叶蝉。其他作物害虫有高粱条
螟、秋毛虫、粟穗螟、粟茎跳甲、大豆造桥虫、大豆蚜、豆荚螟、豆杆黑潜蝇、大豆
食心虫、豆天蛾、豆芫菁、旋花天蛾、甘薯卷叶蛾、烟青虫。蔬菜害虫有菜蚜、菜粉
蝶、红蜘蛛、菜螟、夜盗虫、蓟马、黄条跳甲、地蛆等。
历史上主要害虫是蝗虫,由于草场广阔,到处生长着禾本科杂草,成为蝗虫的主
要孳生地。解放前,曾在沿海村庄修建“刘猛将军庙”,求神治蝗,结果蝗虫繁殖逐
年扩大,密度逐年增加,危害逐年加重。自1926年至1941年15年间即发生蝗灾11次。
一遇蝗灾“飞蝗蔽日、草木叶食尽”。劳动人民往往逃荒要饭,妻离子散。解放后,
蝗灾仍频繁发生。1951年盟灾面积120万亩,少者每平方米几十头,多者2万头以上。
1953年蝗虫面积1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60年代初每年均发生蝗虫面积35万亩
左右。由于实行飞机喷撒药物防治,措施得力,1965年后,蝗虫不再成灾。
病害 共45种。小麦有锈病(包括条锈、叶锈、杆锈三种)、散黑穗病,杆黑粉病,
从矮病、黄矮病,腥黑穗病,白粉病、土传花叶病,霜霉病。玉米有大小叶斑病、瘤
黑粉病、丝黑穗病、花叶条纹病、褐斑病。高粱有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
谷子有黑穗病、白发病、谷瘟病。大豆有病毒病、环斑病。棉花有炭疽病、立枯病、
红腐病、角斑病、红粉病、红叶茎枯病。地瓜有甘薯黑斑病、茎线虫病、软腐病、干
腐病。白菜有霜莓病、病毒病、软腐病、串皮干。黄瓜有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
炭粉病。茄子有棉腐病,褐纹病。辣椒有病毒病等。
兽害 主要害兽有田鼠 (包括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家鼠、小家鼠、黄
鼠)、野兔和獾等。
病虫害演变规律 常发加重型:有15种,其中病害3种,虫害12种。这类病虫害,
最突出的有玉米蚜虫,50、60年代,基本构不成危害。70年代,上升为主要常发性虫
害, 到1981年面积达15万余亩。 小麦散黑病过去危害很轻,1976年开始上升,1981
年多达15万余亩, 发病率严重的高达10%以上,范围迅速扩展到全县各乡镇。另外,
麦蚜、粟灰螟、高粱条螟、玉米螟、棉蚜、棉蛉虫、大豆造桥虫、大豆蚜虫、蛴螬、
玉米大小叶斑病,白菜串皮干等,均属此类,为重点防治对象。
常发减退型: 此类病虫害,50、60年代相当严重,经多年防治,已有不同程度的
下降,但仍有一定危害。主要有病害1种、虫害9种。其中蝼蛄在60年代危害曾极为严
重,随着防治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以来危害巳大为下降。棉大灰象鼻虫60年代为棉花
主要害虫,目前已降为次要害虫。另外还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金针虫、小麦红蜘
蛛、大豆食心虫、豆天蛾、棉盲蝽象、地瓜黑斑病都属此类,为一般防治对象。
偶发间歇暴发型:此类病虫害一般危害较轻或基本不发生,偶然发生则危害严重。
全县主要有病害2种、虫害3种。其中三代粘虫发生频率最高,三十余年来大面积发生
年份有1960、1966、1971、1975、1985、1990共六年,发生面积达35万亩左右,呈现
隔5年发生4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为害作物以谷子最重,玉米次之。另外还有小麦叶
锈病、小麦条锈病、豆荚螟、菾(甜)菜夜蛾(为害玉米)…等,为重点测防对象。
新增扩展型: 此类病虫害过去未发现,或者并未构成危害,后来传入且呈加重趋
势,有病害4种、虫害6种。其中小麦秆黑粉病,1967年仅泊头区郑王公社麦田中发生
过,面积仅40亩; 1981年迅速扩及各公社,达10万余亩。玉米丝黑穗病过去从未发现,
1981年在常家乡突然发生, 面积达200亩,其中50亩绝产,至1987年仍有蔓延趋势。
棉花枯黄萎病为毁灭性病害,国家法定检疫对象1969年在一亩棉田中首次发现,经采
取措施已彻底消灭。 80年代棉花播种面积扩大后,又随种子传入,几年来己由8平方
米扩大到0.5亩, 有蔓延扩展之势。此外,二代粘虫、四脉棉蚜、豆灰蝶、稻纵卷叶
蛾、豆野螟均属此类。
消退下降型: 这类病虫害在县内50、60年代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近几年来,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下降,目前已降到允许水平以下。其中东亚飞蝗历史上是暴发迁
徙大害虫,到70、80年代,已控制了危害。线虫病和小麦腥黑穗病已于1982年消灭。
棉红铃虫、豆芫菁均已构成危害。
病虫害防治 治蝗: 50年代初,县成立灭蝗指挥部,各区成立灭蝗指挥所,治蝗
其初靠人工捕打、火烧、土埋、挖沟和手摇喷粉器喷药为主。1956年在谭杨农场和山
子西部开辟治蝗飞机场,以灭蝗飞机防治为主,组织群众机械喷药与之配合,同时,
采取了信息测报、改造荒洼等综合治理措施。60年代初,控制面积达154.75万亩。据
1986年调查,常年发生面积已减少到4万亩,密度在每平方米2头左右,基本控制在经
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80年代后期,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蝗区面积又进一步
缩小。
其他病虫害防治:建国初期,对粘虫、大豆造桥虫、豆虫、象鼻虫、棉花红蜘蛛、
棉蚜虫的防治,主要方法是人工捕捉,用石灰水、烟叶水、棉油皂水洗,用轮作和更
换品种预防病害。 1952年开始使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粉、“DDT“、西力生、赛
力散、谷仁乐生防治虫害,用“碑石”、“六六六”毒谷防治地下害虫。1955年,开
始引进有机磷农药, 并进行了“1605”、“1059”、“1204”治虫试验 ,1956年在
全县推广施用。1958年后引进敌百虫、敌敌畏、乐果、“223乳剂”、“马拉硫磷”、
“甲基对硫磷” 、“久效磷”、“3911”等,年用量200吨,对病虫害防治起了重要
作用。由于多年连续大量使用农药,也产生了副作用,害虫抗药性增强,益虫反而被
杀死,破坏了生态平衡。70年代开始利用黑光灯、杨树枝把及马粪诱杀害虫,并成为
一种测报手段,对指导防治病虫害起了一定作用。7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利用天敌防治,
查清县内可利用天敌资源100多种, 并创造了有利于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1981
年全县麦蚜发生26.6万亩,粘虫发生19万亩,利用天敌昆虫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
控制麦蚜17万亩,化学防治麦蚜8万亩、粘虫18. 5万亩。1983年麦田天敌昆虫己基本
控制了麦蚜危害。 赤眼蜂和蛾茧蜂控制三代玉米螟达90%以上。1985年开始使用灭菌
剂、微生物农药和杀鼠剂。1987年又开始采用对人畜低毒、对害虫高效的拟除虫菊酯
类农药, 主要品种有“溴氰菊酯” 、“杀灭菊酯”、“氯氰菊醋”、“灭百克”、
“百树菊酯”、“菊眯菊酯”、“呋喃丹”、“敌杀死”、“灭杀毙”等,至1990年
己普及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