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5&run=13

有机肥料 县境历史上以土杂肥为主,大豆、饼肥,多用于瓜地、菜园或作种肥。
县境东北部耕作粗放,施肥量小,一麦田则不施肥。西南部、中部精耕细作。一般农
户年内三次集中施肥,一次在春播,一次在秋种,再一次是夏季追肥(群众称苗青)。
50年代初,一般亩施土杂肥1500公斤左右。1964年后推广沤制绿肥、秸秆还田,土杂
肥倍增。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积肥讲求质量,施用讲求效益,土杂肥与化
肥合理搭配, 效果尤为明显。1990年平均亩施有机肥料3200公斤左右,亩施化肥10-
15公斤左右。
人粪尿: 历来广泛使用。 农户大都建有“连茅圈”,圈内养猪,综合利用。少
数人家设小茅坑,粪尿单独存放,大粪晒干砸碎或建池发酵后使用。
圈肥:是县内积造有机肥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大。汉民几乎家家建圈,养猪积肥,
利用院内尘土碎秸和夏季杂草树叶,通过猪的践踏与人粪尿、猪粪尿混合发酵沤制而
成。一般每年每圈可积造3—4次,常年不停,以夏季高温多雨时积造者为最佳。作基
肥或追肥。
厩肥: 是牛、驴、骤、马等大牲畜栏粪和鸡、鸭、鹅等家禽粪肥,含有丰富的有
机质,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优质肥料。
“四合一”肥: 一般在暑伏高温多雨季节,选择空场或田头,采用植物秸秆或杂
草, 配一定数量的人粪尿或膜肥做发酵“引子” 与土拌和加水堆积沤制而成,亦称
“四合一”肥。
绿肥: 本地绿肥作物主要是田菁。50年代全县共有七、八万亩“一麦田”和五、
六万亩每年只种一季高粱的涝洼地,远离村庄,常年不施肥,地碱而瘠薄,亟待培肥
地力。1963年开始粮食与绿肥轮作试验:田菁—小麦当年轮作,亩均增产75公斤以上;
田菁高粱隔年轮作, 亩均增产55%。两种方式都适用于水源缺、土壤盐、渍化较重而
又瘠薄的地块,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和性能的作用。
此外,饼肥 (有豆饼、芝麻油饼、蓖麻籽饼、棉籽饼等) 、草木灰、屋炕土等也
都是农村常用的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 (化肥) 始用于1953年。首先引进的是硫酸铵,俗称“肥田粉”。经
典型示范,增产效益显著,群众始大量购用。
60,年代末,氨水代替硫酸铵,用作秋种底肥和小麦早春追肥。因其运输贮存困
难,养分损失大,70年代后期又为碳酸氢铵(铵粉)所代替。70年代末,国产尿素大量
供应,用做底肥、追肥、种肥、叶面喷肥等,同时推广使用过磷酸钙和复合肥磷酸二
接。经多处试验,施过磷酸钙、每公斤磷肥增产小麦3.13-3.3公斤。到80年代,全县
小麦己普施磷肥作底肥。
磷酸二铵更表现出极显著的增产效果,施用量迅速增加,一般多做底肥,少量做
追肥。
磷酸一铵,是县内鲁北化工总厂产品,含磷量较高,与磷酸二铵相近,含氮量较
低。1986年开始施用,一般用作底肥。
另外,80年代,还开始应用微量元素和植物调节剂。其中锌肥,1984年引进,在
小麦和棉花上使用,效果不显著,未能推广; 硼肥,1985年引进,在棉花叶面上喷施,
有一定效果。调节剂有矮壮素、助壮素、三十烷醇、乙烯利、增产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