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种子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4&ru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作物多系传统农家品种,由农民自选自用,产量低
而区域性强。
建国后,政府重视良种推广工作。1957年建县种子站,负责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和良种繁育技术。1963年后,县种子站由单一经营粮食作物良种,发展到经营棉花、
油料、牧草、绿肥、蔬菜等作物良种。60年代执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
以必要的调剂”的方针。1978年后改为“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
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拧”的新方针,首先对棉花、玉米实行全
县统一供种,执行种子比例加价政策,对良种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在良种繁育工作
中,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有针对性地及时引进推广高产、多抗、优质、适应性
广的品种,更换相对低劣的品种。每换一次,品种搭配和布局都益趋合理,产量也提
高一步。至1984年,地方品种已基本淘汰,实现了良种化。
小麦 1949年前为“大青芒”、“野鸡红”、“大芒白”,多在旱薄地或“一麦
田”种植,亩产50公斤左右。建国以来已进行五次种子改良,先后推广二十多个品种。
50年代初引进推广了“邹平洋麦”、“碧玛一号”、“碧玛四号”三个品种,1959年
推广面积占小麦种植的40%。 6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农大三六”、“石家庄四O七”、
“济南二号” 、“济南四号”、 “济南八号”、“济南九号”、“济南矮十号”等
品种, 1965年良种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9%。70年代又引进了“泰山四号”、“淄
选二号”、“济南十三号”、“泰山一号”、“昌乐五号”、“桓群四号”和“反修
一号” 等七个品种,1979年新引进品种播种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96%,其中“昌乐五
号”对小麦均衡增产起了巨大作用进入80年代初,又引进“丰抗四号”、 “辐六三”、
“晋麦十一号” 、“京花一号”等良种。1985年引进鲁麦五号、 鲁麦七号、代替了
“济南十三号” 、引进“丰抗十三号”代替了“昌乐五号”。1988-1990年高肥水品
种以鲁麦5号、鲁麦7号、鲁麦12号为主,中肥水品种以晋麦21号、鲁麦13号为主,低
肥水品种以鲁麦10号、丰抗十三号为主,1990年良种复盖率为91.7%。
玉米 建国前多种“草玉米”、“白玉米”,亩产65公斤左右。建国后,玉米品
种改良六次, 共更换品种二十余个。 50年代引进推广“小粒红”、“华农二号”、
“白头霜” 和“黄县二马牙” 等一般定型品种。60年代末引进推广“双跃三号”、
“双跃一五O” 。和“新双一号”等双交种。70年代引进和自育“华威单交”、“鲁
单一号”、“昌(三) 一号”、“京早二号”、“太单15”、“棣单十一 号”、“棣
单三号” 等杂交组合。 80年代为了适应和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推广生长期短的早
熟组合“鲁原单四号”、“聊玉五号”和“鲁原(三) 二号”,单产突破300公斤,对
全县玉米均衡增产起了巨大作用。 1985年后, “鲁玉三号” 、 “棣单十一号”、
“鲁玉五号” , 为当班品种, 一代杂交种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5%。1990年主要种植
“鲁玉5号”、 “掖单4号”、“烟单16号”,全县良种复盖率达99%。
大豆 建国前种植“六月红、“大角黄”、“落地黄”、“平顶株”等。建国后
品种改良四次, 共推广8个品种。1954年引进推广“铁竹杆”和“牛角黄”惏。1966
年引进“掖县大粒黑”和“齐黄一号”。70年代中期引 进“文丰一号”、 “向阳一
号”。80年代引进“鲁豆四号”和“7588—13” 。1985-1990年,以“文丰七号”和
“向阳一号”为主,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
谷子 建国前多为“大八杈”、“二金黄”、“六十日还仓”、“小钱串” (钱
串子) 等品种。 建国后品种改良四次,共引进推广品种10个。50年代引进“燕京811
“和“华农四号”。60年代初引进“东风谷”和“蒲阳大青苗”。70年代引进“柳条
青” 、“新农724”、“长农一号”和“鲁谷三号”。80年代又引进适宜夏播的“青
到老” 、“安三16”、“豫谷一号”,其中“豫谷一号”出米率80%左右,亩产250-
400公斤,至1990年仍是全县种植品种。
高粱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多为“黑萼白”、“钻天白”、“娃娃脸”、“白五
大两”等。1953年后,品种改良三次,共更换品种20个。经历了农家品种—定型品种
—杂交种—农家品种这样一个特殊的变化过程。50年代引进“打锣锤”和多穗高粱。
60年代引进“抗蚜二号”、“香高粱”。70年代初引进推广“原杂八号”、“原杂十
号”、“原杂十二号”“晋杂五号”、“渤杂三号”、“渤杂一号”“渤杂二号”、
“遗杂三号“、“遗杂七号”和当地培育的“无棣七0—1号”等杂交品种。80年代种
植业讲求综合经济效益,种植高粱由生产籽粒为主转变为粮、秆并重,籽粒品质好,
秸秆价值高的农家品种“黑尊白”和“钻天白”等又取代杂交高粱而成为当家品种。
地瓜和杂粮 解放初, 地瓜品种为“一窝猴” 、“大红袍”。1950年引进推广
“胜利百号”和“农林四号”。60年代初引近推广“华北553”、“华北169”和“52
-45” 等品种,共改良品种二次,更新七个品种。黍子、玉谷等杂粮种子均系群众自
留或自行引进。
棉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县境棉花品种有当地土棉、“脱里斯”等,建国
后, 进行了四次品种改良,共引进8个品种。 1951—1952年引进“斯字213”和“岱
字15号”。1970年引进“徐州1818”。80年代,先后引进“鲁棉一号”。“鲁棉五号
“、“鲁棉六号”和适宜夏播的“中棉所十号”。1984年又从省农业科学院引进高产
优质新棉种“43系”,实行单粒播种,高倍繁育,1987年已普及全县。1990年,棉花
品种主要有鲁棉6号、 43系、中375、辽棉9号,种植面积47万亩,全县良种复盖率达
92.7%。1990年无棣被定为“优质棉种基地县”,有良种基地28381.5亩,生产43系,
辽棉9号良种51.95万公斤, 纯度达96%以上,不仅保证了全县棉花良种供应,还幅射
到周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