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3&run=13

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农作物种植以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一熟制为主,一
年两熟者甚少,并多集中于县城周围。建国后,二年三熟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一年
两熟的逐步扩大,复种面积增多。
一年一熟制: 1949年播种面积51.5万亩,1956年为62.74万亩,1965年为39.07万
亩, 1978年为54.31万亩。一般种植棉花、春玉米、春谷、春高梁、春地瓜,易涝洼
地播种冬小麦等(称一麦田),80年代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一年一熟制
主要种植棉花,兼有少量芝麻、春地瓜等。1985年44.06万亩,1990年为48.51万亩。
二年三熟制: 1949年播种面积17.9万亩,1956年为8.03万亩,1965年为7.02万亩,
1978年为4.1万亩,1985年为1.3万亩,1990年种植1万亩。作物倒茬顺序:第一年春播
谷子 (或高粱) 收获后,播种冬小麦,第二年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大豆或其他。
耕作方式:春种—秋种—夏种。二年循环一次。
一年二熟制:1949年播种24.81万亩均1956年为31.21万亩,1965年为35.38万亩,
1978年为25.89万亩, 1985年为36.5万亩,1990年为57万亩,播种作物,历年秋播皆
为冬小麦,夏播作物60年代前为玉米、大豆,70至80年代为玉米、大豆、夏谷子、夏
播棉。
间作 农民种地素有间作习惯。自清末到建国后的50年代,作物间作一般为玉米
间作大豆、高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芝麻。60年代后,又新增地瓜间作玉米,棉花间
作瓜类等。
套种 套种始自50年代。主要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小麦地套种高粱。60年代开始
小麦地套种玉米, 经在全县推广,1975年套种达25528亩。其优点是玉米成熟早,产
量高,倒茬早,一年两熟,增产增收。1983年无棣镇徐庙村开始在棉田套种小麦,小
麦亩产210公斤,棉花亩产籽棉235公斤,效益显著。后经政府提倡,棉田套种逐年增
加,1990年达25万亩。
轮作 境内作物传统轮作方式,一是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利用豆科作物
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供氮素营养,二是几个不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建国前,较为普遍
的是工年三作,即大豆—小麦—高梁,或春谷(高粱) —小麦—大豆(玉米) 。城关镇
(今无棣镇) 附近地肥水足地片多采用一年二作方式,即小麦—玉米(大豆) 50年代后
期, 地瓜与小麦轮作增多。1963年后,试 行粮食作物和田菁轮作,以田菁一小麦当
年轮作为主,少部分田菁一高粱隔年轮作。进入80年代以来,多采用一年两作,即小
麦—夏谷(玉米、大豆)轮作,并推行棉花—小麦、粮食作物—蔬菜轮作,收益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