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02&run=13

粮食作物无棣县历来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高
粱、谷子、玉米五种,另有多种杂粮。
冬小麦: 品种为冬性和弱冬性(春性品种不能越冬) 。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播种, 生长期为260天左右。1933年全县种植26.5万亩,总产7975吨,平均亩产30公
斤。 1949年播种面积31.8万亩, 总产11133吨, 平均亩产35公斤。1965年播种面积
52.2万亩,总产28229吨,平均亩产54公斤。1978年播种面积41.7万亩,总产31646吨,
平均亩产76公斤。1987年播种面积30.9万亩,总产36570吨,平均亩产118公斤。1990
年播种面积42万亩,总产90897吨,平均亩产216公斤,较1993年,单产提高3.7倍。
春小麦: 70年代引进种植, 品种为墨西哥春小麦,初春2月下旬顶凌播种,播种
量15公斤左右,亩产100-150公斤。因其不抗干热风,皮厚面黑,种植4年后淘汰。
大麦: 俗称“米大麦”,多在浅层水质较好的地片种植,前茬作物大都为蔬菜,
冬前耕翻整地, 翌年春地面化冻6-7厘米时整畦,撒播,播量一般13公斤左右,亩产
75-100公斤。因秸弱易倒伏,产量低,品质较差,70年代后淘汰。
玉米: 俗称“棒子”,分春种和夏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多为春播。1933年
全县播种164725亩, 总产13278吨,亩产81公斤。1949年播种面积26.1万亩,总产量
17207吨,平均亩产66公斤。建国后,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 春种玉米逐年减少,夏
播玉米逐年增多,播种面积占秋粮的50%,总产量占70%。除西部乡镇有小面积的麦田
套种玉米外,大多为6月下旬直播。夏玉米播期越早,产量越高,7月下旬播种即不能
成熟。主要轮作形式为小麦—玉米,密度3500-4000株,播种量为2.5-4公斤。60年代
末, 引进玉米双交种,利用杂交优势,玉米单产突破100公斤,成为县内玉米种植史
上的一次大飞跃。 1987年播种面积27.8万亩, 总产64783吨,平均亩产233公斤。
1990年播种22.87万亩,由于涝灾减产,总产37722吨,平均亩产165公斤。
大豆:有黄、黑两个品种,历年播种面积占秋粮面积的20%左右。种植方式,西部
多与玉米间作,东部多纯种。在茬口安排上与玉米相似,以夏直播为主,在东部地广
人稀的地方, 也有一年一作的春播豆田。下种量5公斤左右,植株30多万株。因大豆
生有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过去误认为大豆需肥量少,故常种植在瘠薄的土地上,
不施肥,管理也较粗放。1933年播种32.3万亩,总产6146吨,平均亩产19公斤。1949
年播种20.6万亩,总产9786吨,平均亩产48公斤。1978年播种2.6万亩,总产2724吨,
平均亩产104公斤。1982年推广新品种,推行合理留苗,花荚期追肥浇水等增产措施。
1987年播种面积8.6万亩, 总产8815吨,平均亩产103公斤。1990年播种5.7万亩,因
涝灾影响,总产4266吨,单产75公斤。
谷子: 分春播、夏播两种,春播称“稙谷”,夏播称“晚谷”(建国前多为春播)。
1933年播种15.8万亩, 总产7924吨, 平均亩产50公斤。1949年播种17.9万亩,总产
12452吨, 平均亩产70公斤。70年代前仍是县内主要春播作物之一。后因易遭春旱和
钻心虫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播种面积1.3万亩,总产410
吨,平均亩产32公斤。80年代初,引进夏谷新品种,耕作制度也由二年三作改为小麦
与夏谷一年二作。 随着对小米的需求量增加, 价格上升, 播种面积也随之扩大。
1983年播种面积7.1万亩,总产 8832吨,平均亩产124公斤。1987年播种面积4.7万亩,
总产8040吨, 平均亩产170公斤。1990年播种1.22万亩,因涝灾影响总产1186吨,单
产99公斤。
高粱:春种的称“稙高粱”,夏种的称“晚高粱”。是一种抗旱、耐涝、耐瘠薄、
抗盐碱、 适应性强的作物。 主要种植在盐碱涝洼低劣地上。1933年,全县播种面积
186452亩,总产12120吨,平均亩产65公斤。1949年,播种面积25.1万亩,总产13218
吨, 平均亩产53公斤。 1973年推广“无棣七0-1”新品种 ,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地
块亩产达400-450公斤。1977年播种面积25.7万亩 ,总产15562吨,平均亩产61公斤。
此后,因粮质低劣,一度停止种植。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生活
条件改善,建房量大增,需要大量高粱秸秆作为建筑材料,加以高粱莛杆又是草编工
艺的重要材料,高杆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增多。1987年播种面积10.6万亩,总产6766吨,
平均亩产64公斤。1990年播种1.2万亩,总产650吨,平均亩产54公斤。
地瓜(甘薯) : 清乾隆年间由直隶引进,主要产区在南乡。1949年种植0.2万亩,
总产183吨(按鲜地瓜折干计算,下同) ,平均亩产92公斤。由于产量高,又先后推广
了地瓜保鲜和育苗等技术,1956年开始在全县大面积种植。1964年全县种植7.7万亩,
总产5736吨,平均亩产175公斤。地瓜有春种和夏种之分。春瓜育秧种植,一年一作。
育苗主要用“回龙火炕”。1969年,又推广“半地下温床育苗”和“窝瓜下蛋”等技
术,一亩栽3000株左右。夏地瓜是剪春瓜蔓栽种,霜降前收刨,除食用外,主要窑藏
至翌年用作母瓜。后因较难保鲜储存,又无饲草,加以群众生活提高,种植面积逐年
减少。 1978年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2709吨,亩产193公斤。1987年种植面积0.3万
亩, 总产856吨,平均亩产276公斤。1990年种植800亩,因涝灾影响总产97吨,单产
121公斤。
水稻:1958年开始在城关、店子、车镇、埕口等乡(镇)试种,因水源无保障,5年
后停种。
其他杂粮: 黍子、红小豆、绿豆、玉谷等亦均有种植。绿豆、红小豆多在大田单
作,或与玉米、棉花间作。黍子多在劣质或盐碱地块种植。玉谷多在村边、地头、房
前、屋后种植。建国后,杂粮种植渐趋增多,全县年均种植万亩以上,随着种植结构
的调整,1986年后种植面积又逐年减少,1990年杂粮种植面积近剩2000亩。
经济作物 棉花: 是无棣县经济作物的主体。清代,零星种植遍布全境。品种为
当地土棉。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植棉奖励条例》,“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两角,
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三角”。1923年创办美棉试验场,推广美棉“脱里斯”,产
量质量均高于土棉。 1937年全县产籽棉413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6年推广
“岱字15号”,1956年种植面积一度扩大到6.1万亩,总产皮棉295吨。但不久棉花播
种面积及产量又跌落下来, 至1978年,全县植棉仅6445亩,总产71吨,亩产皮棉 12
公斤。
1980年,国家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实行棉花按比例加价收购的办法,调动了农民
种棉积极性。1981年,县政府成立了棉花办公室,提出了“稳增粮,大上棉,以棉促
粮”的指导方针。1982年,县植棉技术小组在石三里蹲点,总结出在粘土地、盐碱地
利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履盖和“三大一集中” (大沟、大埂、大水和沟内集中施
肥)等植棉技术,再加“春旱冬抗”措施的实施,使全县棉花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棉花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使无棣棉具有棉绒长,纤维细,拉力强等特点。成为省内外
棉纺厂争购的优质棉,从此无棣县成为全省优质棉重点产区。1987年全县植棉19.7万
亩,其中地膜履盖14万亩,单产皮棉53公斤,总产1.02万吨,出口4426吨,列全区之
首。1990年播种50.74万亩,因大涝灾,总产1.5万吨。
麻类:多为苘麻,历来零星种植。1949年种植1000亩,总产2.5万公斤。1968年又
引进红麻, 质地较优,适于在洼地成片种植,国家收购,1978年达0.6万亩。80年代
后,国家停止收购亦很少种植。
烟草: 种植历史悠久,多为当地小土烟、大土烟等品种。清未、民国期间,产品
除满足农家自给外,还销售外地。建国后,仍零星种植,数量较少。
芝麻: 有白色、黄色、棕红色或黑色等品种,以黑、白芝麻为主。清末有零星种
植。纯播或同棉花间作。供当地做油料食用。1949年种植1000亩,亩产25公斤左右。
建国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57年种植3000亩,1969年达0.6万亩,1985年达2.3万
亩, 总产量870吨, 平均亩产38公斤。 芝麻单产最高年份为1988年,单产53公斤。
1990年播种3000亩,因涝灾总产74 吨,单产24公斤。
花生: 清未有零星种植,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部,多为当地品种。1949年全县种
植1000亩,总产15吨,平均亩产15公斤。农业合作化后,虽引进“海花1号”新品种,
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80年代后,花生商品率和价格都有了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987年播种3000亩, 总产323吨,平均亩产95公斤。1990年播种800亩,总产46吨,
单产58公斤。
蓖麻:民国期间有零星种植,以早春播种为主。建国后,面积有所增加,因其适
应性强,多种于路边、地头、壕崖及闲散地。1980年后,逐年减少。
向日葵: 民国期间有零星种植,以单杆型为主。单杆型生长期长,头大,秸杆高
大粗壮,不倒伏; 建国后,80年代中期引进多头型,多头型生长期短,一年可栽培两
茬,棵矮分枝多,多在房前屋后种植。
蔬菜瓜类 蔬菜栽培。以县境西部、南部地下浅层淡水较丰富的地片为多。60年
代初经济困难, 蔬菜面积多达3万亩,大都为粗放、易种、高产的白菜、萝卜、胡萝
卜、蔓菁、南瓜等低档品种。1965年一度成立蔬菜公司,因政策、财力、物力不落实,
菜源不足而停业。1982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
与产量逐年增加。1987年建塑料大棚15个,阳畦面积42亩,1990年塑料大棚发展到75
个, 阳畦面积102亩。春节前后,芹菜、黄瓜、番茄、辣椒、韭菜等新鲜菜均可就近
投放市场。
境内蔬菜种类众多。清末与民国期间,常种的蔬菜有: 白菜、菠菜、韭菜、葱、
蒜、芥菜、芹菜、藕、茴香、芫荽、生菜 (叶用莴苣) 、苘蒿、莴苣、蔓菁、萝卜、
胡萝卜、辣椒、扁豆、芸豆、茄子、豆角、地坏(甘露子、宝塔菜)、姜不辣(菊芋)、
黄花菜等。建国后,先后引进番茄(西红柿)、元葱、甘蓝、油菜、马铃薯(土豆)、菜
花、苤蓝(球茎甘蓝)、磨菇、银耳等,均获得成功。
瓜类有黄瓜、南瓜、普遍丝瓜、棱角丝瓜、冬瓜、葫芦、西葫芦、瓠子、西瓜、
甜瓜、脆瓜等。建国后引进的有吊瓜、越南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