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3&rec=1&run=13

(一)
齐鲁大地,渤海西南岸,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最北端,有一片古老而充满勃勃生机
的土地,这就是兼粮棉枣牧之饶,擅渔盐之利的无棣县。
无棣县北界河北省黄骅、海兴二市县,西邻庆云县,南连阳信县,东南靠沾化县,
面积1998.12平方公里。
无棣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
历史。周成王平叛,地入于齐,为姜齐无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 (定府) 、乐
(陵) 、庆(云) 、盐(山)皆其旧境”(清康熙《海丰县志》语),为华夏古老的城邑之
一。秦汉以降,县境先后为厌次县、阳信县辖地。586年(隋开皇六年) 置无棣县。元
初析无棣县为东、西二县,县境为东无棣县,隶属棣州。明清二代称“海丰”。1914
年恢复无棣旧称。现属惠民地区管辖。1990年设4镇14乡,71个管理区,592个行政村,
辖区人口411085人。县人民政府驻无棣镇。
县境处鲁北平原滨海地带,属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湿热同季。
历年平均气温12.1°C,平均无霜期205天,平均降水量579.7毫米,年均可利用淡水资
源2.65亿立方米。域内地势平坦,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向东北倾斜。其西南部属黄泛平
原,为内陆粮枣棉区,是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其东北部属滨海平原和近海滩涂,海
域平缓,滩涂广阔,牧草肥美,为沿海牧渔盐区、新开发的植棉区,是水产品、海盐
的集中产区和渤海黑牛、 德州驴等良种畜的繁育基地。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
要的有石油、天然气、煤炭、贝壳等。遍布县境的自然景点,更使这里增添了几分魅
力。 县境北部的大山, 突兀耸立,海拔62.5米,是鲁北渤海沿岸唯一的一座山峰,
《禹贡》 称为“碣石”,为古代导航标志。旧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马谷朝云”。
春日登临,繁花似锦,极目远眺,直视无碍,河、海、平原尽收眼底。夏季观光牧场,
不仅能就近体味塞北草原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趣,还可领略缥缈虚幻、可望
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奇景。秋季漫步枣林,硕果射红,粮棉映辉,既可品尝鲜熟期金
丝小枣的清脆甘甜,又能尽情分享枣乡人民丰收的喜悦。到得滩涂,或傍潮沟垂钓,
或在沙滩钓蛏,或涉浅海捉蟹, 无不妙趣横生,不同凡响。冬季来临,碧波浩渺的盐
田、虾池顿时变成白天鹅、灰天鹅等候鸟栖息的乐园,百鸟嬉戏,珍禽翔集,鸟类自
然保护区的特异景观尤令人心旷神怡,忘情物外。分布其间的韩家窑、秤砣台、秦台、
广武城、信阳城、光武城等古文化遗址,吴氏故居、县衙大堂等古建筑遗存,旺子堡
火药臼等革命文物, 均各具丰富的历史内涵, 连缀着一串串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使
人意驰神往,感慨万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棣县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后唐宰相李愚曾为国家统一
发挥过积极作用。北宋张凝、张昭远父子抗击辽夏入侵,为保卫国土做出卓越贡献。
李之仪在逆境中坚持文艺创作,成就一代词人,留有千古绝唱。渤海侯高仁在蒙元野
蛮统治下推行仁政,惠及黎庶,难能可贵。明代王佐精于理财,杨巍筹边安民,谷中
虚防倭固海疆,均为当世栋梁才。清代吴式芬从政之余钻研金石铭文和封泥,成为独
辟蹊径的考古学名家。太医姜笠村,精研医术,济世活人,名震京师。清末民国时期
刘业村、张秩山、刘耀南挥毫泼墨,创作书画珍品,在艺术界影响颇广。他们的业绩
都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二)

无棣县面对渤海湾,背倚黄河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只是
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旧的剥削制度桎梏下,优势得不到发挥,旱涝洪湖碱等
自然灾害肆虐,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一个较典型的贫困农业县。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无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尽快摘掉贫困农业县的帽
子执着地探索、奋斗,并以此带动了整个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共无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依靠全县人民在改
造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同时,狠抓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通过几十年的实践,
摸索出一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旱涝碱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丰田的基本经验。
到1990年, 县境三条骨干行洪河道均己彻底治理,已建大中型调水干渠4条,古河道
水库4座, 大中型蓄水闸11座,机电扬水站74座,年均引黄量9621万立方米,拦蓄地
表径流507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0.7万亩增加到48.84万亩,建成旱涝保丰
田25万亩。 沿海己筑起防潮坝3条,基本维护了滨海平原植被的顺向发展和沿海滩涂
的正常开发。粮棉年产量已分别从1933年的4.77万吨和4.6吨,提高到15.5万吨(1985
年) 和1.5万吨(1990年) ,并于1989年跃入全国产棉大县百强之列,成为全国优质棉
生产基地县。
金丝小枣是无棣林业的传统产品,自明代即远近驰名。到了近代,因屡遭破坏,
每况愈下。1933年全县只剩下枣树1.8万株,年产干枣270吨。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伪
和国民党六旅大肆砍伐, 到1949年产量只有170吨。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无棣人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搞枣农间作,枣树种植逐年增多,小枣
产量持续增长,自1984年以来稳居全国县级单位榜首,无棣县被誉为“中华金丝小枣
第一县”。1989年小枣产量达到10609 吨,为1949年的62倍。1990年县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决议,确定枣树为无棣县“县树”,每年秋分为“中国无棣金丝小枣采收节”。
是年全县枣农间作面积增至68.6万亩,枣树达到1004.3万株。与此同时,积极探索金
丝小枣加工增值新技术,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截止1990年,小枣系列产品已开发
出5个门类30个品种,其中4种已投放国际市场。金丝小枣白兰地、金丝小枣味美思、
金丝小枣高级起泡酒已达到国家优质水平,荣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交会金奖、全国
首届轻工博览会银牌奖。
无棣县天然草场广阔,人工种植的优质饲草紫花苜蓿产量颇丰,优良畜种渤海黑
牛和德州驴名扬国内外,畜牧业历来是农业的重点产业。明代德王府即把这里选定为
牧马地。 然而到了近代,畜牧业连遭摧残,1945年解放时全县大牲畜存栏量已不足1
万头。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对路和商品经济的推行,县境畜牧业有了
突破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存栏量已达到7.8万头,小畜禽存养量亦有大幅度增长。
渔业是无棣的传统产业, 但近代长期未得到开发。1936年前后仅有渔船460只,
渔民1468人,年产量4325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伪军不断袭扰,至1945年只剩下渔
民600余名,木帆船200余只,年产量不足千吨。建国后,经变革生产关系,改进渔船、
渔具和作业方法,开展海水、淡水人工养殖,渔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90年,渔船增
至786只,其中机动船705只,占渔船总数的90%,海谈水养殖面积4.6万亩,水产品总
产量2.7万吨,为解放前的30倍。
无棣县制盐业始自西周,后不断发展。清代盐业中衰,1945年解放时已只剩零星
民滩。解放后县境盐业复苏。1958年新建大型国营盐场—埕口盐场,这标志着县境盐
业新的振兴。至1990年全县已拥有盐场2处,县、乡办集体盐场10处,县办洗精盐厂1
座,盐田总面积发展到27.86万亩,原盐生产能力达到76.9万吨,上缴利税901.5万元,
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2%。
境内其他工业起步较晚,多创办于70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境围绕当
地资源优势规划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至1990年
已初步形成14个行业、 123个产品类别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企业达到5829家,其中
有大中型企业2家,小型企业84家,工业总产值提高到24887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
值的56.84%,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的6222倍。化工产品、草苇工艺品、小枣系列产品、
花边、地毯以及索具、卸扣等工业品已远销国外。
建国后,县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特别是近10年成果尤为显著。县城街道宽
阔,楼房高耸,环境优美,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话已安装容量1000门的自动交换机, 长途电话已开通自动线路4条,邮政传递已实
现机械化。陆路交通,国道、省道、县乡沥青公路纵横交织,形成连接华东、华北、
东北的交通枢纽; 海上运输,已建成东风港500吨级、1000吨级泊位各2个,水沟、潮
河原盐外运专用码头2座。电力建设成绩斐然,至1990年底,全县已建成110千伏安变
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8座,供变电线路 1467公里,通电村庄554个,占行政村总
数的94%, 年用电量7679.4万千瓦时。设备优良的无棣宾馆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已先
后投入使用。
近代无棣商业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有很长时期以埕口为窗口,保持着鲁北农副土
特产品出口和“广货”、“洋货”进口、转口的优势,促进了当地商业、服务行业的
发展。本世纪初至建国前,由于地缘优势的丧失,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国民党六旅
的压榨,商业日趋凋弊。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步振兴。1990年全县
共有国营商业零售单位88个, 集体商业零售单位189个,个体有证商业网点4978个,
综合商场3个, 专业批发市场8个,农村集市28处,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亿元,
为1949年的95倍。城乡储蓄年末余额达到1.5亿元。
建国前,无棣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特别是东北沿海地区,被视
为“苦海沿边”、“圣人不到的埝子”。建国后,无棣人民在大打农业翻身仗的同时,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探索科教兴县的新路子,使愚昧落后的精神
状态为之一扫。1990年底全县共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1所,高级中学3所,
初级中学38所, 小学557所,小学五年制教育已普及,幼儿教育及成人教育也相应地
得到发展。全县专业科技队伍己发展到5974名,群众性科技队伍发展到4001名,荣获
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达到46项, 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3项。卫生事业的发
展形势喜人。重点医院的人才、医术、设备均居全地区兄弟县之首,遍及城乡的医疗
单位和网点多达682个, 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全县人
口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65.7岁。县境文化体育设施已初具规模,现
建有电视发射(差转)台3座,广播电台1座,大型体育场1处;俱乐部、影剧院、放像厅、
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管理所等文化艺术单位齐全。通讯报道、文艺创作成
绩突出。 全县已拥有彩色电视机8530台、黑白电视机51773台。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日趋活跃,城乡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动,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不断得到挖掘和提高,现
代竞技体育项目柔道、举重在省地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

(三)

无棣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县境“东北故盐泽”,古名“豆
子卤亢”,是隋末格谦发动起义的地方。大山是马君德反唐义军的聚义处。元末和燕
王扫北时两次灭绝性大屠杀更从反面透视出无棣人民同反动封建势力血战到底的英雄
气概。清咸丰、同治间高岩、王登清领导的无棣盐民武装,光绪年间境内的义和团活
动,1913年朱献典等人领导的抗捐斗争,无不显示出无棣人民威武不屈的顽强意志和
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列主义的传播,给在苦海中挣扎的无棣人民带来了光明和
希望。他们的杰出代表崔荣铨率先投笔从戎,热诚地投入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参加了
武汉保卫战、 广州起义、 进军海陆丰,直至捐躯龙窝,为无棣人民做出光辉榜样。
1933年共产党员冯景恩在县境五营村建立起党的第一个基层支部。尔后中共无棣党组
织相继发动了支援马颊河罢工、车镇高小罢课等斗争,并于1937年10月组建起人民武
装,肩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无棣人民跟着共产党,坚持
武装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同国民党六旅的妥协投降阴谋、反共反人民的倒行逆
施进行有理、 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抗战大局,于1945年9月一举解放无棣城,夺
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开创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纪元。解放后,无棣人民发扬革
命传统,开展剿匪、反特、反奸、除霸斗争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在解放战争中,先后把县区武装1000余名指战员成建制的充实
到主力兵团,有8106名青壮年参军参战,10610副担架、17930辆大车、1140架驮子、
75000名民工开赴前线, 为彻底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 无棣共有840多名优秀儿女赴汤蹈火,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国民
党抗日殉难将领中将军长冯安邦,共产党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专署专员石
景芳,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徐尚武,第三野战军84师代理副师长刘天祥都是其中的楷
模。
新中国成立后,无棣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陆续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奔
赴朝鲜战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边防和海疆。1990年,全县党员队伍发展
到16286名,各条战线的许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受到国家、省、地区的表彰,他们
为无棣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巨大力量。

(四)

建国40年来,无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发展本地经济,推
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成就是辉蝗的,道路是曲折的,既有
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期间,无棣人
民摆脱剥削制度的羁绊,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家乡的伟大实践
中,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吹响了无棣经济建设的前奏曲。“旱了有盐,涝了有船,不
旱不涝种良田”固然是无棣的自然优势,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自己的脆弱之处。
改造自然,兴利除弊,为尽快摘掉贫困落后帽子而努力奋斗,很快在全党全社会形成
共识,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投入到改变自然条件的主战场中
去。这是第二、三、四个五年计划(1958—1975)期间无棣经济建设的基调。由于忽视
客观经济规律, 主观上贪大求快、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起主导作用,
结果是事与愿违,劳民伤财。其间,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挽回一些损失,
使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期间,粉碎江青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
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无棣经济建设有了全新的转机。构成了无
棣经济建设的主旋律。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战略大讨论,确定棉、盐、枣、牧、
渔为振兴无棣的五大资源优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无棣全方位的开发,多渠道的开
放,无棣县经济进入了协调发展的轨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这是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期间无棣经济建设高扬的新乐章。
40年来奠定的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丰
富经验,无疑是无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但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许多
问题和困难。其主要表现是: 工农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基础薄弱,产品滞销,设备
老化,管理滞后,地方财政拮据,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投资环境急待改善。这些不
利条件严重制约着无棣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无棣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目前,
举国上下深化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浪潮把无棣推向了开发、开放的前沿。无棣县位
于黄淮海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两大开发区的复合地带,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千载难
逢的良好机遇。小开河的开挖,滨洲港、惠港铁路的修建,必将给全县经济发展增强
造血功能。化学工业、粮食、棉花、小枣、水产品、畜产品等十大商品基地的兴建,
将使县境资源开发得到进一步的合理配置,并跻身国际市场。具有革命传统和开拓精
神的无棣人民,一定会在中共十四大精神的鼓舞下,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
无棣建设成为经济昌盛、社会繁荣的环渤海经济圈“万里金项链”上的一颗明珠。
无棣—栖息在渤海岸边的这只海燕,正在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