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2&rec=95&run=13

【综述】 1997年,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42183人,其中农业户口39
076人, 城镇户口3107人,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0.2%。按照联合国对老
年人所占比例的规定, 无棣县已跨入了老年型地区的行列。几年来,通过各级老龄
组织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县老龄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老龄工作取得
了可喜成绩。

老有所养工作成效显著。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集中供养与分散供
养相结合的养老机制,把老有所养落在实处。注重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敬老院的供
养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使孤寡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全县11个乡镇都建起了条件较
好、标准较高的敬老院,集中供养437人。对分散供养的700多位孤寡老人,实
行村委会集资和乡镇统筹的办法,“五保”(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政策
得到了进一步落实。1991——1997年,县乡每年都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
项资金用于乡镇敬老院建设,为敬老院配备了电视机、电冰柜、洗衣机、馒头机等电
器设备,改善了敬老院条件,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水湾镇敬老院、信阳乡敬老院、
小泊头镇敬老院在1997年全区乡镇敬老院检查评比中,被地委、行署评为“模范
乡镇敬老院”。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曾报道了水湾镇敬老院的先进事迹,收到了良
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敬老院建设。积极开展了签订《家庭赡养老人协议
书》工作。1997年4月份,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签订家
庭赡养协议书工作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签订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工作,
截止1997年底,全县已签订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5000多份。通过这种方式,
使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更加具体明确,不仅保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促进了家
庭和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尊老养老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对全县老年人进行了统
计建档,制定了老年人优待政策。为摸清老年人底数,1997年初,县老龄委与各
乡镇及县直各部门联合对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分年龄段、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进
行了逐个登记建档。 在此基础上, 根据滨办发[1996]12号文件精神,县委制定了老
年人优待政策的实施意见,以棣普发[1997]83号文件下发,至1997年,全县已办
理老年人优待证4400份。

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工作成绩突出。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强老年人的体
质,落实《全民健身纲要》计划,无棣县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建立了老年门球、乒
乓球、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组织。全县有老年活动中心2处,活动室(站)80多
个,老年门球场4个,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和园地。每年“九九”重阳
节,无棣县都举行老年人运动会,进行门球、乒乓球、棋类等比赛项目,丰富了老年
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了节日气氛,深受广大老年人的欢迎。老年太极拳、太极剑多次
在全区比赛中,为全县人民赢得荣誉;老年女子门球队在1997年全区庆“三八”
迎回归女子门球比赛中,全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夺得了冠军;老年乒乓球队多次
在省、地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全县老年体育事业开展活跃,自觉参加各项
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从县城辐射到乡村,已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发挥老年人作用,积极开展老有所为活动。1997年,为庆祝地区老龄委成立
十周年,成功的举办了老年书画展和十年成就展。在广大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下,全县
选送老年书画15幅、十年成就图板2块,在全区展览中,得到了参展人员的一致好
评。老年经济实体有了很大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县老年经济实体有32个,
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经销、服务等行业,年产值590多万元,实现利润73万元,
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老龄委创办的金光有限责任公司,积极为社会做贡
献,在1996年漳卫新河防汛中,主动捐款3000元,支援灾区群众。购买了5
0台打帘机,赠送给了50个贫困户,为其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1997年2月,
为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公司拿出1.3 万元对全县尊老敬老好媳妇进行了表彰奖
励,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做出了积极贡献。

老龄组织形成网络。县委、县政府重视老龄机构建设,认真落实地委、行署领导
关于稳定老龄组织机构的指示,及时调整、充实了县、乡两级老龄组织机构,稳定了
老龄工作队伍,保证了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至1997年,全县11个乡镇都成立
了老龄工作委员会,且配有专兼职干部;95%以上的行政村成立了老年协会组织,
县直有24个部门建立了老年协会,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老龄组织网络。多数
老年协会在参政议政、科技服务、治安保卫、调解纠纷、移风易俗、传统教育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助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崔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