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4&A=2&rec=120&run=13

刘振东(1917——1992) 曾用名褚守信,无棣县车镇乡刘家邢王村人。
抗日战争初期,刘振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
军大举入侵,并在无棣县车镇街安了据点。根据工作需要,刘振东家成了党组织进行
秘密活动,开展对敌斗争的指挥所。1941年,在日伪军活动十分猖獗,地方党组
织惨遭破坏的严峻形势下,刘振东受命任二区区委书记。根据上级党组织部署,一方
面整顿恢复组织,一方面开展地下交通工作。1943年夏,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
甫叛变,日军乘势大扫荡,堵截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两个战略区的海上交通,形势更
加恶化。刘振东根据上级批示,不顾个人安危,不失时机地选派党员干部打入伪顽军
内部,了解敌情,掌握敌人动向,分化瓦解敌军,在长达百里的敌占区建起了一条地
下交通线,对沟通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联系起了很大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刘振东先
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国军部长、组织部长等职。工作中注意团结和依靠干部、群
众的大多数,正确掌握政策,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刘振东十分重视参军、支前工作,
经常带病坚守岗位,积极向前方输送兵源和后勤物资,尽最大努力满足前方需要。建
国后,刘振东于1951年7月任无棣县县长。任职期间,着力抓县、区、乡三级政
权建设,发展农副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同甘共苦,老百姓
称他是“自己的贴心人”、“我们的好县长”,并因此受到地委、专署的通报表扬。
1951年,刘振东调上海工作,先后在宗教事务局和少儿出版社任职。1956年
调上海经济研究所工作。该所集中了一批经济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和国内外有影响的
民主人士。刘振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上述人
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文革”期间,刘振东被隔离审查,遭到错误批判,
后被下放劳动。粉碎“四人帮”后,重回上海社会科学院,任院党委纪委副书记,积
极投入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党的纪检工作。1983年离休后,刘振东仍时刻关注着国
家的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尽管长期被疾病折磨,
但内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写了十多万字的党史材料和革命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了自己“应惜夕阳无限好,桑榆未晚且高歌”的夙愿。
1992年10月,刘振东病逝于上海,享年75岁。

李援(1915——1993) 原名王玉岭(字岳峰),无棣县佘家巷乡王家庄人。1
931年入无棣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34年毕业,先后执教于本乡程家庄和石
庙小学。
1936年12月,李援参加了由石景芳、关星甫等人组织的“友谊读书会”。193
7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与刘景祚、刘青林等建立起中共石庙村党支部。
1937年10月参加了本地“占盐园子”组织抗日地方武装活动,并对这支地方武
装的头目罗宝炎靠上做工作,促其投靠八路军,抗日救国。
1938年2月,李援参加了中共冀鲁边区党组织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
31游击支队,同年7月到南宫冀鲁豫党校学习,9月调任中共宁津县委代理书记,
后任书记。1939年春,调中共津南特委,任执行委员。同年秋,任棣阳沾工委书
记,并负责重建了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春,调二地委组织部,任副部长,
下半年在抗日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受任临邑县委书记。1941年调中共冀鲁边
区三地委,任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于1942年2月受地委委派,重新组织成立了
中共无棣县委。1943年7月,由于冀鲁边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投敌,冀鲁边区和
无棣县的抗日斗争形势急剧恶化,为保存力量,决定打破旧的组织关系,建立新的组
织系统,将无棣县北部与新海县南部合并成新棣县,1944年1月又将新棣县与青
城县合并为新青县。为整顿局面,时为回民支队政治委员的李援,又兼起新青县委书
记的重任。期间,李援参加并指挥了攻克韩村(现黄骅市驻地)战斗,围攻泊头及齐
家务战斗和冯泊战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援调渤海军区1分区17团任政治委员,参加了
讨阀大汉奸张景月的“讨张战役”,后调任渤海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任副部长。19
49年下半年,调华东军区特纵,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1952年,李援调军委炮兵干部管理部,任任免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并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赴朝,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副
主任。回国后,历任炮兵62师政治委员,甘肃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宁夏军区副政
治委员,兰州军区炮兵顾问。1962年晋升大校军衔,1985年11月提高为正
军职待遇,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勋章。
李援于1993年1月14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78岁。

陈光府 (1913.8--1997.1) 无棣县西小王乡西黄村人。 自幼读书,性情直爽。
1937年惠民乡师毕业后,于同年8月考入黄埔 军 校(炮科十五期)学习。1939 年毕业
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司令部任参谋,后继任炮兵营联络员、弹药队长、炮
兵连长、炮兵指挥部参谋;1946年脱离三十二军,由范光谱介绍到国民党军第三兵站
总监部任参谋,后调第129兵站任分站长;1947 年秋调第一兵团司令部参谋处第三课
任课长。1948年10月率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
投诚整训后,陈光府被分配到长春市解放军军官教导团学习,期满被分配到朱瑞炮
兵学校任教官。1949年因身体不好(患肺炎、气管炎),根据本人要求,资迁回家务农。
1951年3月9日,陈光府因“历史问题”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渤海军区惠民军分区军
事法厅判决,判处村管制5年,由县劳改队代理执行。1956年刑满,先后于建国农场、
黄河农场、五一农场就业, 1970年3月迁返回家务农。
1980年6月,经中共无棣县委重新审理,无棣县人民法院重新裁定,撤销原中国人
民解放军渤海军区惠民军分区军事法厅对陈光府的判决处理,恢复其政治名誉, 录用
为国家干部,工资定为行政二十一级, 被安排在无棣县小王公社(今西小王乡)中学任
副校长。陈光府担任小王公社中学副校长后,认真抓好学校的管理工作,经常对教师
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和要求,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3月至1990年3月,陈光府任政协无棣县第一、二届副主席。在任期间,
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展文史、协调政协全面工作, 为全县的政协、统战工作
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被推选为无棣县第九届人大代表,
山东省第六届人大代表。1990年11月离职休养。1997年1月因病逝世,享年84岁。

解玉柱(1955-1995) 无棣镇解家村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78年7月参加工作,
任无棣镇卫生院中医士。
孩童时期,由于受家庭熏陶,在解玉柱年幼的心灵里萌发了学好本领,做一名白
衣天使,为百姓解除痛苦的强烈愿望。上小学,念初中,解玉柱不但学习认真刻苦,
而且时常模仿英雄先进人物的行为,做好事,乐于助人。
1978年,解玉柱承继父业,正式成为无棣镇卫生院的一名白衣战士。解玉柱满怀
激动的心情,把无限的爱心倾注到所钟爱的事业上。解玉柱白天坚守工作岗位,夜晚
刻苦自学中医知识,由于勤学苦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地掌握了中医传统
的医疗方式和现代疗法。解玉柱怀着对患者的强烈责任感和同情心,凭着娴熟的医道
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精心护理、治疗,使多名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恢复了
健康。同村85岁的崔大娘,体弱多病,长年卧床,解玉柱视老人如亲人,定期到家中
为崔大娘护理、 治疗,连续6年从未间断。解玉柱家住农村,十里八乡求诊的患者很
多,有时黑灯半夜就被吵醒。为方便群众,做到及时出诊,解玉柱安装了铁大门,求
诊者用手一敲,屋内就能听到“咣咣”的响声。1994年夏天, 一个风号云涌的夜晚,
庆云县撒店村的一个村民,登门求医。解玉柱顾不得天气恶劣,立马挎起出诊箱,骑
上自行车,刚走到半路,便下起了大雨,他索性扛起自行车,步行10多里,赶到病人
家里。解玉柱体谅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义务行医十七年。并对自己约法三章:
不收病人礼物;不在病人家喝酒、吃饭;不收诊费。1995年麦收期间,解玉柱正在地
里割麦子,听说同村的解希奎得了急性胃肠炎,把手里的活儿一放跑到病人家里,守
护着病人过了一天一夜,病人好了,自家的麦子却因耽误收割,遭受雨淋,损失严重。
乡亲们问他这样做图个啥?解玉柱笑着说:“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医生,治好父老乡
亲的病是我的最大快乐,也是我对家乡人民的报答。”
1995年7月28日晚8时30分,解家村女学生解爱花、解迎丽在村东解家渠道旁树林
中捉蝉蛹时,12岁的解爱花不慎滑入水中,2米的深水立时把解爱花吞没,生命危险
迫在眉睫,吓得解迎丽慌乱的连声呼喊“救命”!正路过渠边的解玉柱听到呼救声,
立即跑下渠堤,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奋力将解爱花举起推向岸边,在解迎丽的协助下,
解爱花得救了,而解玉柱因不习水性,精疲力尽,沉入水中,英勇地献出了年仅四十
岁的宝贵生命。
1995年8月6日,中共无棣县委、无棣县人民政府做出向解玉柱学习的决定,并授
予解玉柱“舍己救人的好医生”光荣称号。 1996年3月19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解玉柱
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