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条目 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2&rec=36&run=13

主 任 刘景哲
副主任 楚思杰
【机构】 1987年5月至1988年6月,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虚设机构。1988年7月
撤虚设实,于20日正式成立,编制8人。下设办公室、企业科、农村事业科3个科室。
1995年底成立产权交易所。 机关共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干部5人、工人2人、中共党
员6人。
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任职更迭表
(1987~1995)
┌───────────────────┬──────────────────┐
│ 正 职 │ 副 职 │
├───┬──┬───────┬────┼───┬──┬────────┬──┤
│姓 名│性别│ 任 职 │ 备 注 │姓 名│性别│ 任 职 │备注│
├───┼──┼───────┼────┼───┼──┼────────┼──┤
│盖国强│ 男 │1987.5-1988.7 │(兼职)│潘好亮│ 男 │1989.10-1991.4 │挂职│
├───┼──┼───────┼────┼───┼──┼────────┼──┤
│胡炳山│ 男 │1988.7-1990.1 │ │王洪岩│ 男 │1990.1-1993.12 │ │
├───┼──┼───────┼────┼───┼──┼────────┼──┤
│王树丛│ 男 │1990.1-1995.5 │ │李建英│ 男 │1990.1-1991.8 │ │
├───┼──┼───────┼────┼───┼──┼────────┼──┤
│刘景哲│ 男 │1995.5- │ │汲斌昌│ 男 │1991.5-1992.10 │挂职│
├───┼──┼───────┼────┼───┼──┼────────┼──┤
│ │ │ │ │尹吉礼│ 男 │1992.1-1993.7 │ │
├───┼──┼───────┼────┼───┼──┼────────┼──┤
│ │ │ │ │刘景哲│ 男 │1994.1-1995.5 │ │
└───┴──┴───────┴────┴───┴──┴────────┴──┘
【农村改革】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
地位。一是简政放权,强化功能,搞好服务。1988年下放农林水等14个县直部门延伸
到乡镇的分支机构,强化乡镇的综合服务功能;1989年,以涉农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
建立了农机、 科技、生资、良种、水利5个县乡村相配套的服务网络,发展了一批村
级经济合作社和农民协会;以县属企业为龙头,建立了粮食、棉花、果品、畜牧、工
副业5个产供销一条龙、 商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以粮、果、畜、
旧货为主的十几处专业市场,为挖掘土地、机械、劳动力的潜力,运用市场机制组成
了13个农机作业市场和52个“私头公尾”的农机大院,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以发展
商品农业、市场农业为目标,以林果业、畜牧业为重点,调整了产业结构。1992年实
施了“百千万”(即:百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科技人才、千名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
农技人才、万名具有初等技术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富民工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
普网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咨询服务。二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93
年,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推行了以租
赁和拍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同时实行了“水、路、林、田、村”综合
治理,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积累和义务工制度,加快了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种植业和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科学
规划和选准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了鸭梨、畜牧、蔬菜、水产、粮食、棉花等龙头
企业,发展了以阳信镇、银高乡为主的鸭梨生产基地,以流坡坞镇、翟王镇为主的蔬
菜生产基地,以河流镇、水落坡乡为主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劳店乡、温店镇为主的水
产基地,以小桑乡、鹑鸽李乡为主的粮棉生产基地,促进了“二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推动了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四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经
济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
新格局。1995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由1985年的3273户增加到7289户。五是加快小城
镇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初步建起了以县城为中心,以6个镇为重点,以集镇
(乡镇驻地) 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体系,依托城镇发展了6个工业小区,1995年全县
13个乡镇小城镇改造基本结束。 六是积极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45家乡
镇企业,全面进行了出售、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的产权改革。
【企业改革】1987年开始,推行企业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实行了职工身份、工资
“双档制”、全员全额风险抵押责任制以及以“三制,’(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
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破“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等改革措施。1988年
有85户县属工商企业实行承包制,占县属企业80%,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1户,集体
所有制企业34户, 承包期2-5年,承包的主要形式是“两包一挂”(包利润、包技术
改造任务、工资与效益挂钩)和“两定一挂”(定目标利润、定技术改造任务、工资
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承包主体是个人竞争承包,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90
年以后,企业进入第二轮承包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继续完善深化企业承包
制的意见》,继续采用“两包一挂”和“两定一挂”的承包形式,承包主体由个人承
包改为集体或全员承包,承包内容由单项指标承包改为多项指标承包,并且签定了政
治思想责任书,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第二轮实行承包制的企业99户,其
中全民所有制58户,集体所有制41户,利润指标比第一轮年均递增38%。1993年,按
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农民“大包干”经验,抓住中央宏观调控的机遇,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积极推行了企业产权改革,1994年2月县委、县政府制
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加快机制转换的试行意见》,1994年11月
制定了《关于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发展的意见》。
主要形式是:以售为主,售租并举,售租后改造。主要内容:一、出售企业产权,调
整资产存量,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人格化。1995年底全县共出售109家企业,占企
业总数的53%;出售资产3. 6亿元,占全县企业总资产的68%。二、售租并举,广泛
引入个体私营机制,多种形式搞经营,通过“租壳卖瓤”或“抽本经营”等形式,出
售流动资产,出租固定资产。企业出售后,广泛引入个体私营机制,实行“国有民营”
或“公有私营”,出租、者只收取一定的资产租赁费,承租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5年全县共出租企业92家,占企业总数的44.6%,出租资产1. 1亿元,占全县总资
产的21%。三、多种形式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
已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按照股份制有关规定,直接规范;对单一投资主体的企
业,通过出售部分资产,改造成股份制;对合伙购买的、以购买者投资为股份规范成
股份合作制。对个人购买、承租的,通过出售部分产权吸收部分职工或社会自然人参
股入股,内部采用股份合作制机制。售后改制企业78家,新吸收股本金7236万元,其
中国有595万元,集体605万元,职工3476万元,其他法人和自然人2560万元。四、调
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将计划经济大而全、
小而全的企业改组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小而专的经营公司。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
业组建企业集团,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财、物的潜力。五、深化企业劳动、人事、
分配制度改革,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了企业自主用
工的分配制度,健全了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初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
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投资主体和投资行为的
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投资2.2亿元,发展高新技术6个,
开发新产品268个, 初步形成了以不锈钢制品、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工艺美术
制品等为龙头和骨干的工业生产体系。七、建立了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确保了国有资
产的保值、 增值。 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发展。199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
5.02亿元, 比1992年增长178%,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92年增长269%和340
%,商品销售总额7.65亿元,比1992年增长141%。
【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思想,实行“转、改、
并、放、控”,建立起了“精简、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将原有机构划分为管理、
服务、经营三种类型,对承担党务、宏观管理以及依法行政的部门划为管理型,实行
定编、定员、定额的管理办法,使之转向宏观管理;对承担社会服务并从事专业管理
的部门划为服务型,财政定额补贴,逐步减少“吃饭钱”,增加“办事钱”,走向社
会自我发展;企业主管部门划为经营型,财政不补贴,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坚
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遵照法律程序,最大限度引入竞争机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聘任制,
对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双向选聘制”,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
和干部工人界限,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1992年党政机关由原来65
个减少为25个,部门内部机构由156个减少为72个;行政管理人员由791人减为411人;
247名机关干部成建制转入企业; 1054名事业单位职工,通过差额补贴全部与财政脱
钩,乡镇机构由平均25个减为11个,行政管理人员由1461人减为343人。
【教育科技体制改革】1987年,多渠道筹措,投资4300万元,相继完成了农村中
小学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和城镇校舍改造,改善了办学条件。1988年,
全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形成了以国家办学、集体办学、民办公助为
主的多种形式办学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实行政事分开,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改革
人事制度,对教职工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实行双向选聘制;1993年精减了1037名
中小学教师,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了职业、成人教
育, 1992年投资680万元,新建了职工教育中心,1995年底拥有21个教学班和14个专
业,加快了当地急需人才的培养, 1995年被列为省级中专重点办学单位。科技领域: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实行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社会化,科技成
果和科技推广的商品化;推行了“双向选聘制”,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开展技术
服务;全面实行“百千万”工程。1992年科技部门兴办了17个科技服务实体,建起了
科技一条街。先后有65名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988年开始,实行了“总额控制,分档包干,双向制约”
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坚持院长负责制,使医院吃饭靠自己、发展靠财政,走上了由服务
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的轨道。1995年11月副县长尚洪立率体改委、财政局、卫生局、
劳动局等部门负责人一行11人赴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考察了医疗保险制度改
革,考察后,提出了阳信县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有关建议。1989年,全县全面推
行了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待业、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底有8750名职工加入
了社会保险。1992年开始,实行了“优先购房,小步提租,不予补贴”的住房制度,
全县所有公房初步实现了商品化、社会化。
【全国综合改革试点】 1994年4月,阳信县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先后
参加了辽宁省海城市、北京市等地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并围绕实现“两
个率先”(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率先有所建树,在经济发展方面率
先登上新台阶)的任务,在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事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小城镇
建设、县级经济管理体制及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全面展开试点,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
展,加快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张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