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目 朱万祥(1922.12-1992.5)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2&rec=122&run=13

朱万祥(1922.12-1992.5),阳信县阳信镇梨园郭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
丧父,家境贫寒,寄托在坡庄外祖父家生活。启蒙于村塾,毕业于高级小学,后帮助
外祖父放羊干农活,15岁回到郭家(今梨园郭)村,随伯父务农。多年的梨园管理,
他积累了较丰富的梨树种植经验,从1953年初级社,1956年的高级社,到1958年的人
民公社,他担任本村梨树队负责人,带领40多名村民对全村20多亩老梨树进行管理和
改造。为了研究治虫方法,朱万祥用罗底把虫子罩在树上,捉回家放在瓶子里进行观
察,寻找治虫的最佳时机。夏日,白天冒酷暑,钻在又闷又热的梨园,汗水浸透了衣
衫,夜晚蚊虫叮的浑身痒痛。他索性用布把手脚裹起来,脖子上围件衣服,只露两只
眼睛,经过一年多细致的观察,掌握了梨大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第一个将
用于棉花治虫的农药用于梨树治虫。配合冬季修剪病枝,对虫下药,药到虫除,使无
病虫害果达96%以上。
治虫的成功,激发了朱万祥更大的探索热情。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观察了全村
梨园和邻村的梨园后发现,肥水充足,梨树壮,花蕾相对增多,但花蕾多,坐果并不
一定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朱万祥开始了又一细致的观察。为此,他干脆搬进梨园
住。一次他看到梨园的小菜地里有人给葫芦授粉,他眼睛一亮,“梨树也来个传粉咋
样”,采用酥梨花给鸭梨传粉和人工授粉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鸭梨生产长期不能解
决的问题。他买回20多箱蜜蜂于盛花期给梨树授粉,由于没有放蜂技术,时常让蜂蜇
成“红脸关公”。梨树“大小年”,必须调整树体自身储备能量。大年花多果多,需
养分多,而又要为下一年形成花芽作储备。如超出树体自身的承受能力,翌年花芽的
形成就受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他大胆地提出了疏果的设想,大面积的疏果试验表明:
“大年”果大质好,“小年”也大幅度增产,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大小年”的问题,
达到稳产高产。
“桃三、杏四、梨五年”的农谚,被视为金科玉律般的“定论”。他无意中发现
一棵3岁的小树竟结了十多个果, 经过对树体观察和分析发现,这棵幼树的顶枝被碰
折过,促使形成腋花芽,这使他大受启发,据此,他研究出了一套幼树摘心,刺激春
芽,四边扩枝,枝上扩芽放枝,加大生产量,延长生长期,加足肥水供应,辅助整形
等办法, 使新树“3年结果,6年丰产,8年亩产超万斤”,“幼树变化性密植早期丰
产实验” 获得成功。1982年,省林业厅对他实验的8年密植梨园鉴定验收,亩产达到
了5426.5公斤,此成果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多年来人们难以计算他为鸭梨的开发实验倾注了多少心血。就连农历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人们沉浸在传统节日的欢愉时,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他吃住在梨园,
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象一只辛勤蜜峰,酿造美好的明天。
管理幼树不易,要使老树“返童”就更难,为了使四十年以上的老树焕发青春,
他采用了控制上长,间除老枝的“层层圈缩法”,使老树取得亩产7500公斤的好产量。
并把技术成果传播到全县13个乡镇,使全县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250公斤增加到3000公
斤。
为了让鸭梨生产技术及早转化成成果,他倡议开办了郭家村业余林校,并亲自任
教师,先后整理出《梨树花果期管理》、《常见梨树病虫害防治》、《梨树土肥水管
理》 和《梨树的整形修枝》4本讲义,共60多万字,培养出了2000名学生。他多次登
过山农大、莱阳农学院的讲坛,到省内外讲课不下百次,直接听取他技术讲座的听众
有5万余人。 他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参与编写的《阳信鸭梨栽培》一书出版后,产
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他的带动下,梨园郭村成了鸭梨专业村,家家走上富裕之路。
历经55个春秋,他潜心鸭梨生产技术研究,打破了“桃三杏四梨五年”的生产常
规,取得了鸭梨提前结果、优质高产等研究成就,使阳信鸭梨生产有了突破发展。阳
信鸭梨6次蝉联全省梨系列总分第一,6次获全国优质水果奖。他被授予“全国绿化劳
动模范”、“省农民科技状元”、“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阳信鸭梨专家”等
光荣称号,并当选为阳信县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长期的探索追求使其积劳成疾, 于1992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0岁,为纪念其卓著功
勋,县政府拨10万元专款,为其树碑塑像,颂扬平凡而伟大的业绩,宏扬建设梨乡、
献身梨乡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