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605&run=13

该《阳信县志》,1984年开始编纂, 1995年付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
阳信县纂修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本届修志,欣逢盛世,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
家倡导, 人民需要。阳信县人民 政府根据山东省政府指示精神,于1982年建立阳信
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人员,着手修志的准备工作。1983年,县政府
组织县志办公室人员到威海、肥城、曲阜、陵县、庆云等地学习修志经验。1984年机
构改革,充实了县志办公室人员并明确决定县志办公室的任务是搜集资料,编好县志,
指导部门志和乡镇志的编写工作。县直35个单位和13个乡镇分别建立方志工作领导小
组及编写班子,在完成部门志、乡镇志纂修任务的同时,为县志办公室提供基础资料。
到1985年底全县共配备专(兼)职修志人员195名,形成了众手修志的可喜局面。
《阳信县志》的编修,经历了拟订篇目、征集资料、编写县志资料长编、编纂初
稿、总纂合成送审稿、深加工改修送批稿六个阶层。期间八订篇目,五移其稿。回首
过去,足迹历历,惊喜交集。1984年开始征集资料,采编人员分工合作,内查外调,
不畏严寒,不避酷署,奔波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河两岸,全省各大城市,全县
各个村庄,行程10余万公里,走访老干部1000余人次,查阅档案5000余卷,搜集各种
书刊报纸百余种。 至1987年,3年时间,共完成部门志和乡镇志38部,征集2000余万
字的资料,为写好阳信县志打下坚实基础。1988年开始整理资料,经过分析、鉴定、
考证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推理筛选,于1990年将价值大,反映本县自然与社会,
历史与现状各个方面的确凿材料汇集成300万字的县志长编资料。 随即,县志办公室
重新制订方案,修订篇目,定凡例,明确指导思想,采取分工包干措施,撰写县志初
稿,至1991年初稿形成,开始了初稿评审工作。初稿评审,采取专业对口审和专门班
子全面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县直各有关单位由老干部、知情人,部门志采编者组成
5~7人的审稿组, 评审有关的专业志稿;县政府则建立有原县长、人大常委主任及熟
悉情况的老领导组成的15人县志审定组,对县志初稿进行全面的评审。经过五个多月
的刻苦努力, 共提出修改意见900余条,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总纂合成送审稿,创造了
有利条件。 据此,县志办公室重新搭配力量,制订方案,开始修改志稿,至1992年8
月完成了《阳信县志》送审稿。是年9月26日滨州地区史志办公室、地区志稿评委会、
兄弟县史志办公室领导参加《阳信县志》送审稿评审预备会,会上就指导思想,具体
要求,以及其他准备工作事宜达成共识。经过3个月的筹措,于12月27~30日召开志稿
评审会议,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地区史志办公室,地区志稿评委会,兄弟县史
志办公室的领导、专家、学者、特邀人士50余人出席,对《阳信县志》送审稿进行全
面评审,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送审稿资料翔实、观点正确、框架合理、行文规范、体例
完备,但也存在不少间题。总之,经过修改是一部高质量的志稿。集百家之意见,修
一方之志书。 参照评稿会提出的修改意见,于1993年3月开始磨砺送批稿,历时一年
半, 1994年5月完成《阳信县志》送批稿,经中共阳信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志审定
组同意报上级审批。省地史志编纂委员会于1995年5月批准付梓出版。
在修志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史志办公室、滨州地区史志编委会办公室、阳信县
第一个共产党员原山东省司法厅厅长冯乐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地区史志办公
室的领导,多次到阳信帮助修订篇目,修改志稿,对于提高志稿的质量作出了很大贡
献。中共阳信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于修志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印发文件,
多渠道多方面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地史志工作会议精神,检查督促方志工作。并调集有
志于此的专业人才充实编辑力量,从而保证了县志稿的质量。另外,在经济比较困难
的情况下,每年拨给必要的经费,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尤其分管的县长,百忙中经
常过间方志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方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
境。县直有关单位,各乡镇政府,都作了大量工作,组织人员编写部门志和乡镇志,
为县志提供了许多可贵的基础资料。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也很关心修志事业,有的主动
贡献出家谱,有的贡献出旧县志。社会各届人士热诚帮助修志工作,有的写回忆录,
有的写村史,有的写人物传略等。在新编《阳信县志》付梓之际,谨向各级领导、专
家、学者、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致意,真诚地感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阳信县志》的编修,是在一无经验,二无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开始的,加之编修
人员学识浅薄,见事不广,尽管大家刻苦学习,勤恳工作,励精图治,但书中仍难免
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热望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愿本县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资政、存史、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