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类 史若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97&run=13

史若虚(1918~1983) ,原名史宝玺,字尊一。著名戏曲教育家。生于阳信县崇
德区洋湖口(今洋湖乡洋湖街)。
史1924年入本村小学,1925年因匪乱随家避居惠民县城,1926年回村后继续上学,
1931年考入阳信县第四国民学校(小学,设在刘家阁),当年秋转入惠民城岱北公学。
1933年秋升入山东省立惠民中学。 1936年考入济南师范学校。1937年在校接受军训3
个月。“七·七”事变后,被推选为校“济星话剧团”副团长。11月底,随话剧团到
开封。1938年剧团解散,遂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战地服务团话剧团,任戏
剧组长。不久,到国民政府军第三十一师宣传队工作。1938年夏,借口去汉口治病离
队,由安子平介绍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次年1月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6月调入抗日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 随抗大总校活动于晋察冀边区与晋东南地区。
1941年8月出任文艺工作团旧剧指导。 1942年11月调任八路军前线剧团宣传股长,从
事戏剧、曲艺创作和演出。史工于程派青衣,此间曾参加京剧《贺后驾殿》、《孔雀
东南飞》、《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的演出。在为庆祝抗战胜利演出全本《法门
寺》时,成功地饰演贾桂。又精于曲艺,其演唱的京韵大鼓《大西厢》与吕班的白圈
大鼓、苗培时的西河大鼓齐名。抗日战争期间,史还创作了京剧现代戏《荡家恨》、
京剧历史剧《亡宋鉴》、歌剧《参军曲》、快板剧《放哨》、鼓词《三勇士推船渡江》、
《飞夺沪定桥》、《南京狗打架》等。在纪念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五周年活动中,《亡
宋鉴》获优秀奖。史本人同时被评为“模范干事”,获得校长林彪的奖励。
1946年史调任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剧院剧务主任,翌年到邯郸民众教育馆任股长、
副馆长。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调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
进局旧剧处任干事,负责接管四维戏剧学校和筹建中国戏曲学校。
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建立,史任教务长,
10月任校中共支部书记, 1953年任副校长。在校长田汉支持下,着手建立新的戏曲艺
术教育体制和教学体系,废除封建师徒制、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先后聘请王瑶卿、
肖长华、刘喜奎、侯喜瑞、姜妙香、谭小培、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郝寿臣等到
戏校任教,实施“以政治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和“普遍培养,因材施教,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以及“以传统戏砸基础,基本训练与成品教学相结合,
以成品教学为主;舞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行因材施教,坚
持普遍培养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坚持选好教学剧目,树立健康的舞台风格”的专业教
学原则。史对老一辈的艺术家谦虚尊重,事师礼,委重任。对各流派的教师,一视同
仁,无门户之见,新老教师称史“既是领导又是同志,还是朋友”。同时时刻关心学
生的思想和学习进步,凡学生考试、排练、实习、演出史必亲躬督导。对全校数百名
学生每人所学戏种、剧目行当、嗓音特点、成绩都了如指掌。史与教师协调合作,对
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养。经史与戏校干部、教师共同努力,戏校
培养出了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张春孝、李维康、耿其昌、李长春、陈和平等大
批优秀毕业生。 此间, 史还和他人合作改编了京剧《碧波潭》、《四川白毛女》、
《卖水》等剧本,并参与《新白兔记》、《白蛇传》、《卖水》等剧目的唱腔设计,
发表一系列论述戏曲教育的文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戏校被江青一伙诬为“封资修的大染缸”,史为此遭到迫
害。 1970年5月至1973年10月,史被迫离开戏校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警备区农场劳
动, 但仍坚持劳动之余拟定戏校未来招生计划。1978年1月史恢复工作,出任戏校中
共领导小组组长。同年戏校升建为中国戏曲学院,1980年1月史被任命为中共党委书记
兼院长。此间,亲自参与学院大专班招生工作,并创建学院实验剧团。1982年,史把
自己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戏曲教育文章汇集成《史若虚戏曲教育论文集》,由中国
戏剧出版社出版, 获中国戏曲学院著作一等奖。1983年7月22日,史因心脏病突发,
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