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类 劳乃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67&run=13

劳乃宣(1843~1921) ,字季瑄,号玉初,又名矩斋,晚号韧。清京师大学堂总
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近代音韵学家,拼音文字提倡者。祖籍山东省阳信
县城内西门里(今西北村),后迁居浙江桐乡,生于广平府(今河北永年)。
1871年(清同治十年),劳考中进士。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应李鸿章之聘,
参与编纂《畿辅通志》 ,深受总纂黄彭年影响,笃信程朱理学。1879~1900年,先后
任河北省临榆、南皮、完县、蠡县、吴桥、清苑等县知县。因其任内极力强化封建礼
教, 3次考绩均被评为“卓异”,时著有《变法论》、《谈瀛漫录》等文,鼓吹“古
胜于今”的儒家复古思想,抵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回祖籍
阳信续修《劳氏族谱》,并为之撰写序言,出资修建“劳氏祠堂”。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劳时任吴桥知县,著有《义和拳教
门源流考》、《奉禁义和拳汇录》等书,称义和团“实系邪教,久奉明禁”。严禁义
和团在吴桥活动。1900年1月5日,劳在袁支持下于吴桥县辛集杀死当地义和团首领节
小廷等9人。 期间,劳在致意袁世凯禀文中称八国联军出兵是“迫于不得不然”,主
张“剿拳和洋”。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后,劳又向袁建议“封疆诸帅似宜于将顺之中,
隐寓匡救之意, 在预留转圜地步”。同年6月,清廷按常例调劳进京引见,劳以归里
修墓为名,辞吴桥知县,先去曲阜,后到江浙一带隐居。
1901年, 劳在上海主持南洋公学3个月,同年底至1903年,在杭州主持由“求是
书院” 改称的“浙江求是大学堂”。1904~1908年任两江总督李兴锐、周馥、瑞方之
幕僚。
1908年初,清廷筹备立宪,劳经两江总督推荐进京。是年5月受到慈禧太后召见,
并向慈禧建议推广汉语拼音字母(时称简字)。此后晋升为四品京堂,任“宪政编查
馆”参议。1910年又任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1911年(清宣统二年),劳去南京任江宁提学使,不久卸任回京。武昌起义后,
在《民视报》发表《共和正解》一文,称起义是“为少数无知妄人所煽动,不轨军人
所劫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同年11月,劳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兼署学部
副大臣及代理大臣。1912年1月,辞官携眷到河北沫水闲居,以清朝遗老自命。
1913年7月, 应孔教会首领陈焕章之邀,派外孙孔祥坷回曲阜参与筹备第一次全
国孔教大会,并亲为衍圣公孔令贻起草演说词。是年秋,又应周馥函召前入青岛,主
持德国人尉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并移居青岛。
1914年5、6月间,劳辞谢袁世凯电请其出任参政。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劳
为避战乱, 于8月寓居济南,旋又迁曲阜,并在7至9月间先后写成《续共和正解》、
《君主民主评论》,与前著《共和正解》一并刊印,又分别致信徐世昌、赵尔巽等人,
请将其著作转交袁世凯,建议袁制定宪法,十年后还政于宣统皇帝。劳之此举,引发
社会舆论的广泛谴责,被名记者黄远生指为:“大抵复避邪说,惟劳乃宣正续《共和
正解》一书为之厉阶。”
1917年7月张勋复辟中, 劳被溥仪授为法部尚书,因不明“局中真像”,未敢到
京就职。复辟失败后,劳被北洋政府下令逮捕,劳从曲阜潜住青岛,再次和尉礼贤主
办“礼贤书院”,并协助尉将《论语》译成德文。
1919年劳回祖籍山东省阳信县,在同族劳之常资助下,纂修《阳信县志》。
1921年7月21日,劳于青岛病逝。
劳生前通等韵字母之学,撰《等韵一得》、《简字丛录》。主张扩广简字拼音,
曾奏请清廷设立简字学堂于南京。 并曾增订王照所创《官话字母》 为《宁音谱》、
《吴音谱》等。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注音字母时,多采其说。劳还长期从事古
代数学研究,著有《古筹算考释》、《古筹算浅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