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岁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47&run=13

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 民间习俗中传统性的隆重节日。 从农历十二月末一天子时
(夜间11点—下1点) 新年开始,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称为大年初一。节前,家
家户户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年画,供祖先,通宵灯光明亮。半夜即起床煮饺子,
放鞭炮,烧香焚纸拜天祭祖,全家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按长幼辈份,叩头祝贺,
即为“过年”。黎明,族间晚辈先到长辈家拜年,后即邻居、乡亲相互祝贺,多以香
烟、糖果、瓜子作招待。人人穿戴新衣新帽,处处欢声笑语。举行击鼓、舞狮、跑龙
灯、踩高跷等各种娱乐活动。庆祝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展望新的一年。初二、初三
多数到外祖家、姑家、姨家拜年。初四、初六多给岳父家拜年。初五是“月忌”,亲
友如有经商者,此日不探望、拜贺。建国后,节日中的迷信活动已逐渐消除,有的乡
村为恭贺新春,放电影、演戏,寄托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俗名正月十五。正月十四至十六晚上,各家各户门前
张灯结彩,男女小孩手执五彩缤纷的灯笼,走街串户,尽情游乐。灯笼各式各样,有
手提莲花灯、鱼灯、方灯、牛蛋灯、手举的转圆灯、猴爬杆灯。从70年代始,又增加
了小汽车、小飞机灯。十五日晚上为灯节高潮,燃放花炮、焰火、天老鼠、二起脚点
缀晚景。白天则有秧歌、高跷、狮子舞、早船等艺术表演。
填仓日
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这天黎明家家以灰撒于屋内、院内做成囤形(俗称“打囤”),
纳五谷或年糕于中,饭后扫起来喂鸡,传说这一天是鸡的生日。晨吃杂面(用小麦、
玉米、爬豆、高粱、绿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混合面擀成面条),意祝本年丰收。同时
标志着正月将尽,年已过完,农活开始,生活转入正常秩序。从70年代起,“打囤”
的传统基本消失。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春分”刚过,“清明”即到,天气日渐转暖,是初雨
的时节。当地群众以为“龙”开始活动,所以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是日,
家家炒黄豆、玉米花、炒“蝎子”(豆子用水浸后晾干烘熟),院中邻里相互馈赠。
实则农活开始,以备零食。有流传小唱,词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囤流”;
“二月二,吃豆豆,人免灾,地丰收”。清明节方言误韵“秋明日”,多在阳春三月。
春光明媚,细雨纷纷,桃红柳绿,草木萌动,一片生机勃勃的清明景象。《岁时百间》
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气候始暖,农事变忙,人们开
始栽树、整地、选种,着手春播。当地有扫墓上坟祭祀祖先之习俗。青少年有野外踏
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旧时此日清晨家家门前插艾枝,以求祛
毒避邪。儿童用五彩线搓成细绳,缠在手腕、腿腕和脖子上,叫佩“五丝”。一说五
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一说“五丝”谐音“无死”,以求长命。女孩佩香
袋以避病邪,民间家家吃粽子,相传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
节,又名鬼节。当地习惯过七月十四。传说宋朝末年,元兵七月十五将入侵中原,只
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从那时起,延续为七月十四这天过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团圆节、圆月节。是一年中第二盛大节日。
旧时,外出之人往往于此日返回与家人团聚。晚间,举家欢坐一齐,饮酒赏月,吃月
饼,共享天伦之乐。对旅居异乡的亲人,吃月饼时切下小块留着或寄去,以示一起团
聚。或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寄托思念之
情。对吃月饼,还有刘伯温月饼之内藏密令,八月十五杀“鞑子”之传说。腊八节农
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这天大都吃粘米枣糕,俗称腊八糕(粥)。俗语有“孩
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起,开始做过年准备。
辞灶
旧传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回天宫述职。俗语云“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
旧时这天,家家户户焚香烧纸,送灶神回天宫,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同时以糖瓜(一种黍米糖),粘住马童“夭马”的嘴,不让他上天乱说乱道。
谚云:“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意即已经闻到过春节的气
味了。这天过后,家家大扫除,俗称抄屋。建国后,焚香烧纸、摆供品习俗逐渐消弱,
抄屋习俗仍盛行。
圣纪节 盖德尔夜 大尔代 古尔帮圣纪节、 盖德尔夜、大尔代、古尔帮是境内回
族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按伊斯兰教历时日纪念或庆祝,仪式隆重,充满友好团结和生
机昂然气氛。详见本志第二章第二节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