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12&run=13

清末,公立小学堂的教习,私塾的塾师多为举人、贡生、秀才或当地饱学之士担
任,也有借教学糊口的穷儒。
民国初年,官办学校渐增,公办教师增多。教师多来源于师范传习所,师资不敷
应用,多在附近县聘请。当时小学教师分为小学正教员,初级小学正教员,小学专科
教员和初级小学专科教员4种。1932年省教育厅派人会同县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对教
师进行文化、业务考核,鉴定结果,全县教师受检者260名,未受检者133名,合格者
240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任教。他们大都
是高、初小毕业生,还有少部分是念过私塾的学生,采用民主推选和政府聘用相结合
的办法招收录用。1949年5月,省由青岛、济南等地招收一批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
训充实到教师队伍。从1950年开始有部分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来县任教,至1952
年全县教师发展到549名。1953年根据中央文教委“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
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全县教师进行了整顿,对34名不称职的教师,动员报考升学或
直接保送学习。1954年继续整顿,动员年老体弱的12名教师离教,对犯有错误的13名
进行清退处理,教师素质相对提高。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教育事业急速发展,全县教职工由1957年的845
名迅速扩展到1289名。所增加教师多为阳信一中初、高中学生和初师提前毕业学生。
1962年遵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简教师队伍,全县有250名
下放到农村,办了退职手续。1963~1966年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增加,
从当地的知识青年中招收了一批代课教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工作与实际情况脱轨,在小学教育没有普及
的情况下,普及初中,社社建高中,造成教师紧张,层层抽骨干,原来的小学教师调
到初中,原初中教师调到高中,小学教师则再从社会上招收。1971年全县教师猛增到
2156名,形成了“高中毕业教高中”的不良状况。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
少数教师进行了调整。1981年对全县民办教师进行了调整,通过业务考试,有430名
不合格民办教师被辞退。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3589名(男2892名,女
697名),其中公办教师1805名,民办教师1784名。

1949、1984年中、小学教师学历比较
┌─────┬─┬─┬──┬──┬─┬──┬──┐
│ │大│大│中高│初初│高│其 │教总│
│ │学│专│专中│师中│小│它 │师数│
├──┬──┼─┼─┼──┼──┼─┼──┼──┤
│1949│小学│ │1 │1 │ │ │352 │354 │
│ ├──┼─┼─┼──┼──┼─┼──┼──┤
│ │初中│ │8 │6 │ │ │24 │38 │
│ ├──┼─┼─┼──┼──┼─┼──┼──┤
│ │高中│ │ │ │ │ │ │ │
│ ├──┼─┼─┼──┼──┼─┼──┼──┤
│ │合计│ │9 │7 │ │ │376 │392 │
│ │ │ │ │ │ │ │ │ │
├──┼──┼─┼─┼──┼──┼─┼──┼──┤
│1984│小学│ │ │1517│763 │85│ │2365│
│ ├──┼─┼─┼──┼──┼─┼──┼──┤
│ │初中│4 │49│555 │75 │ │ │683 │
│ ├──┼─┼─┼──┼──┼─┼──┼──┤
│ │高中│17│46│13 │ │ │ │76 │
│ ├──┼─┼─┼──┼──┼─┼──┼──┤
│ │合计│21│95│2085│838 │85│ │3124│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