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中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02&run=13

沿革
1945年阳信县解放后,成立了阳信师范,是年底,无棣中学并入,改称阳无中学,
成为县内第一所正规初级中学。1946年3月,阳无中学改为渤海区立第四中学,有6个
班(初中一年级5个,二年级1个),在校学生400名。1947年7月国民党进军黄河南岸,
学校奉命停办,1948年恢复。1955年山东省阳信中学始招高中班2个。1957年在温店
建立了阳信县第二中学,招初中班2个。1958年建立了商店、水落坡、流坡坞、穆家、
劳店5所初级中学。是年,全县还先后办起了22所农业中学,9所业余中学和11所红专
学校。此类学校以参加生产劳动为主,兼学文化科学知识。1959年在“普及中等教育”
的口号下,又建起了河流、洋湖2处中学。至此,全县有全日制中学9所,在校学生
3059名。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超越了经济发展速度,办学条件差,师资少且素质低,
导致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对中学体制进行了调整。保留一中、二中(温店)、三中(商店)、四中(流坡坞)
4所普通中学和小刘、粉刘2处农中,其余全部撤销。1964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两种
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指示,农业中学又相继兴办,到1965年全县恢复和建立农
业中学29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教育陷于瘫痪状态。1969年除二、三、四中驻
地的温店、商店、流坡坞外,其他公社均又建起中学。初建时开办初中班,1971年始
改招高中班。初中由各管区筹办或几个村联办,称为联中。1972年全县有高中13处、
34个班;初中137处、172个班,在校学生达10298名。由于盲目发展,师资奇缺,秩
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整顿中学教育。1979年,贯彻中央“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地区“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的原则,
对中学进行了调整。阳信一中定为地区重点中学,二中、三中定为县重点中学,其余
各公社高中均改为初中。1982~1985年,先后将四中改为农业技术中学,翟王中学改
为林业技术中学,开设专业课。小刘、曹家集、皮店、钦八4处初中,改为农业中学
(仍开普通中学课程)。1985年全县有中学41处、215个班,在校学生12415名。其中
高中学生1584名,初中学生10831名。
学制
1950年前,山东省立阳信中学为春季始业,学制3年(初中)。1950年后,改为
秋季始业。1955年成为完全中学后,学制实行“三、三”分段制,即初、高中阶段各
3年。1957年后新建的初级中学学制3年,1969年全县各中学改为“二、二”(高中、
初中各2年)学制,春季始业。1974年,改为秋季始业。1977年改为“三、二”(高
中3年初中2年)学制。1981年再改为“三、三”学制至今。
课程
1952年前,初中设政治(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数学(算术、代数、几何)、
语文、自然(动物、植物、生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
美术课。1956年,语文分为汉语、文学2科,数学改为代数、三角、几何,历史分为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高中除初中所学课程外,加生物、制图。1963年,
初中设语文、数学、外国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生产知识、体
育、音乐、图画、劳动课。高中比初中仅少音乐、图画、生产知识。1966~1969年,
教育部统编教材被废止,由各校自选自编。如语文改学《毛主席语录》,政治课读报
纸。1970~1977年使用省编教材。1978年始,使用全国统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课本,
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农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
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从1982年起,高中二年级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文科开设政
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体育等课程;理科开设语文、政治、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体育等课程。
附:阳信县第一中学简介
阳信县第一中学,位于文化路西首路北,占地面积40.1亩。校舍232间,藏书
6000册,设有物理、化学、生物3个实验室。存有理化仪器、化学药品、生物和生理
标本、史地模型图、表等。到1985年,规模为20个班(高中12个,初中普通班6个,
初中业余体育班2个),在校学生1175名,教职员工125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44名。
是惠民地区重点学校之一。
该校址以前是清末高初两等小学堂所在地,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永宁寺
旧址改建而成。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称阳信官立高等小学堂,简称阳信官学,
1912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1946年称阳无中学,不久改为渤海区立第四中学,有初
中班6个。1950年7月改称山东省渤海第四中学,9个教学班(初中7个,初师2个),
在校学生423名,教职工38名。1951年改为山东省立阳信中学,隶属省教育厅。同年
秋初师班迁往博兴。1952年又改为山东省阳信中学,隶属惠民专署。1955年招收高中
班2个,成为完全中学。1957年更名为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1958年阳信、无棣并
县,改为无棣县第六中学。1961年阳无分置后改为阳信县第一中学至今。
阳信县第一中学自解放以来,规模逐渐扩大,在教学上,根据本校实际,大胆借
鉴外地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一大批有才华的教师脱颖而出。数学教师董
斋常,1960年5月,出席了山东省文教卫生群英大会。1976年后,许多青年教师在省级
刊物发表过教学论文。体育教师张廷俊1979年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特级教师,1983年
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同年又被教育部命名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全国优秀教师。
化学教师杨奎贞1984年被评为省级模范班主任。
该校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治学严谨,学习风气浓厚,教学质量高。解
放初期,边学习,边劳动,1947年《渤海日报》发表了题为《在战争形势下,中学做
到了半工半读,初步走上了教育与战争、生产相结合的道路》的文章。因工作需要,
有70余名学生分期分批充实到军队、工商、银行、卫生队、宣传队等部门工作。建国
初,成为渤海区孚有声望的一所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来源于阳信、垦利、利津、沾化、
蒲台、滨县、庆云、盐山、乐陵、宁津、商河、惠民、无棣等县。每年有几十名学生
升入高等院校深造,仅1958~1966年,升入部属、省属大专院校的学生近400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至1985年,又有168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