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501&run=13

沿革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废私塾,兴学堂。是年,将城内永宁寺改建为高初两等
小学堂,设堂长1名,教员6名,学生3个班,是阳信县第一所官办小学。此后,县内
学堂逐渐增多,1909年(清宣统元年),全县已有学堂186所。民国建立后,改学堂
为学校,并开始重视女子教育。从1925年到.1929年,先后有陈家楼、李王庄等村建
女子学校7处。此外,还建有半日制学校1处。1932年教育有所发展,计有小学372处,
其中完全小学7处,初级小学365处。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阳信城,城内第一高等小学校被日军侵占为兵营,全县
小学也被迫停办。尔后,县城周围,伪政权强行奴化教育,并开办日语夜校。师生极
力抵制,多带两种课本,日语课本只为应付局面。离县城偏远的地区,有乡绅牵头合
办的学校。鹑鸽李、洋湖等西部抗日根据地,有共产党区、乡、村三级合办的抗日小
学,个别村重开私塾。
1945年阳信县解放,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整顿。到1949年夏天,已恢复小学308处,
在校学生12741名。1951年采用公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学校发
展较快。1956年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大有提高,小学发展到404处,在校学生
26170名。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教师参加大炼钢铁,学生过多的参加生产劳
动和各种政治活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小学
放长假搞生产自救。1964年教育出现转机,·除整顿公办小学外,还办起了耕读小学。
该小学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半日制、间日制,允许带弟妹上学,扩大教育面。
1965年全县公办小学达592处,614个班,在校学生19773名;耕读小学598个班,在校
学生1550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7%。1966~1976年,小学教育受到“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教育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显著下降。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小
学教育逐步发展,至1985年,全县有小学775处,在校学生5127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
达95%。
学制
清末小学学制为7年,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级。初等小学堂4年,高等小
学堂3年。1922年又实行“壬戌学制”即小学初级4年,高级2年,为四二分段制,可
设一校,也可单设。
建国初,小学学制仍为“四二制”,实行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4
年在部分区中心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试点。1968年小学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0年再改为春季始业,1974年复改为秋季始业,至1985年。
课程设置
清末小学课程设置,初等小学必修学科有:修身、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
地理、格致、体操等8科。高等小学堂加图画、手工、商业、农业等科目为随意科。
民国期间课程为:公民训练、国语、常识、算术、工作、唱游等(见详表)。
建国初期,小学低年级开设国语(后改为语文)、算术、常识、唱游、美术;高
年级增设珠算、体育、政治、劳作。其中国语课低年级包括习字指导,中年级包括作
文两课时。中高年级均注重书法练习。1957年小学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各年级增
设一节周会课。
1966年,课程设置混乱。1967年小学低年级学《毛主席语录》,高年级学《毛主
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毛
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另外增设记帐、常识和珠算。1968年,改设政治、语文、
算术、革命文艺、军体等。1970年使用省编教材,设置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
乐、美术6科。1978年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三年级增设自然课,四年级、五年级分
别增设地理、历史课。各年级每周均有一节劳动课。
1982年开始用全国统编全日制五年制新编教材,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
然、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科。

民国25年修订(周)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详表
┌─────┬──────┬──────┬──────────────────────┐
│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
│ ├──────┼──────┼──────────────────────┤
│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
├─────┼──────┼──────┼──────────────────────┤
│公民训练 │60 │60 │60 │
├─────┼──────┼──────┼──────────────────────┤
│国语 │420 │420 │420 │
├──┬──┼──────┼──────┼──────────────────────┤
│社会│常识│150 │150 │180 │
├──┤ │ │ ├──────────────────────┤
│自然│ │ │ │150 │
├──┴──┼──┬───┼──┬───┼──────────────────────┤
│算术 │60 │150 │180 │210 │180 │
├──┬──┼──┴───┼──┴───┼──────────────────────┤
│劳动│工作│150 │90 │90 │
│美术│ │ │ ├──────────────────────┤
│ │ │ │ │60 │
├──┼──┼──────┼──┬───┼──────────────────────┤
│体育│唱游│180 │120 │150 │180 │
│音乐│ │ ├──┴───┼──────────────────────┤
│ │ │ │90 │60 │
├──┴──┼──┬───┼──┬───┼──────────────────────┤
│总计 │1020│1110 │1110│1170 │1380 │
├──┬──┴──┴───┴──┴───┴──────────────────────┤
│附 │ │
│注 │1、低年级常识包括社会、自然及卫生知识;唱游包括体育、音乐知识 │
│ │2、四年级起,算术科加珠算 │
│ │3,高年级社会科分公民知识、历史、地理三科,时间支配,公民30分、历史90分、地理60│
│ │ 分、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人体、生理知识 │
│ │4,时间支配,以30分钟为一节,识学科之性质,分别延长至40分或60分钟。 │
└──┴───────────────────────────────────────┘
教学
建国前,小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先生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无固定
的教学程式。
建国后,重视教学改革,逐步改“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讲
演式、直观式教学方法。1953年,全盘照搬苏联教学体系,实行五级记分制,学习凯
洛夫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旧课、新授,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学习普希金
《教学讲演录》和《红领巾教学法》。各校同年级建立备课小组,各学区建立教研小
组,钻研教材,写教案。打破了沉默的教学局面,提高了教学质量。1958年由于片面
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生频繁参加社会劳动,教学秩序一度
被打乱。1962年教学恢复正常。1964年批判凯洛夫、普希金教育思想,学习毛泽东
《十大教授法》,强调“小而精”和“启发式”。1966年“停课闹革命”,1967年又
大搞“开门办学”,提倡“走出去,请进来”和“拜工农兵为师,”片面强调实践,
忽视文化课教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学秩序重新恢复,加强“双基”(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大抓课堂教学。1984年秋、冬,分别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了
教材教学过关考试,对促进教师备课、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