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勤工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497&run=13

县内学校勤工俭学始于清末。1911年(宣统三年),阳信乙种实业学堂成立,设
有勤工俭学实验场地2处。一处在城内,有地3. 6亩;一处在城外,有地8亩。均栽有
杨、柳、榆、柏、桑、棒等树若干株。既作为实验场地,又作为勤工俭学收入。县立
女子学校,设有勤工俭学工作室,一端设有蚕箱,一端设有缝纫机。
建国后,勤工俭学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一是作为学校收入,用以解
决办学经费和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二是作为一种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
的思想意识。建国初期,各学校开展夏秋拾杂活动,因地制宜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生产
劳动。1958年,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全县各中学、
完全小学都开始设固定的劳动基地和勤工俭学项目。阳信一中开设了木工、农艺、运
输、饲养等项目。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不少中小学利用空闲地和开荒地
种瓜种菜,组织学生采集野菜渡荒救灾。1964年全县涝灾严重,各校大力开展勤工俭
学活动,支援灾区,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阳信一中组成学生运输队,采取大车拉,
小车推,自行车带,学生背等方式,运砖1.38万块,收入900元。采地瓜叶1.5万公
斤,拾草2. 5万公斤。该年度在校学生与往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1983年阳信县校办工厂、农(林)场勤工俭学情况统计 单位:万元
┍━━━━━━┯━━┯━━━┯━━━━━━━━┯━━━━━━━━━━━━━━┯━━┯━━━┯━━━━━━━━━━━━━━━┑
│ │ 开 │按学 │校办工厂 │校办农(林果)场 │其 │勤 │收益分配情况 │
│ │ 展 │教 ├─┬───┬──┼─┬───┬──┬──┬──┤他 │工 ├──┬──┬───┬──┬──┤
│ │ 勤 │学 │工│总 │纯 │有│耕 │粮 │林 │纯 │勤 │俭 │上 │发 │改 │师 │其 │
│ │ 工 │大 │厂│产 │收 │学│地 │食 │果 │收 │工 │学 │交 │展 │善 │生 │它 │
│ │ 俭 │纲生 │车│值 │入 │农│面 │总 │园 │入 │俭 │纯 │能 │生 │办 │集 │ │
│ │ 学 │参 │间│ │ │基│积 │产 │面 │ │学 │收 │源 │产 │学 │体 │ │
│ │ 学 │加 │数│ │ │地│ │量 │积 │ │纯 │入 │交 │基 │条 │福 │ │
│ │ 校 │劳 │ │ │ │学│ │ │ │ │收 │总 │通 │金 │件 │利 │ │
│ │ 数 │动数 │个│ │ │校│亩 │万 │ │ │入 │计 │基 │ │ │ │ │
│ │ │ │ │ │ │数│ │斤 │亩 │ │ │ │金 │ │ │ │ │
│ │ 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计 │779 │58457 │4 │21.49 │2.85│84│344.27│5.86│52.3│3.91│9.11│22.87 │0.03│4.56│10.12 │7.11│1.05│
├──────┼──┼───┼─┼───┼──┼─┼───┼──┼──┼──┼──┼───┼──┼──┼───┼──┼──┤
│中等师范学校│1 │110 │1 │16 │1.8 │1 │1.5 │ │ │0.02│ │1.82 │ │ │1. 8 │0.02│ │
├──────┼──┼───┼─┼───┼──┼─┼───┼──┼──┼──┼──┼───┼──┼──┼───┼──┼──┤
│普通中学 │36 │8452 │3 │5.49 │1.05│33│178 │3.76│22.3│1.92│3.91│6.88 │0.03│3.56│6.02 │4.11│1.05│
├──────┼──┼───┼─┼───┼──┼─┼───┼──┼──┼──┼──┼───┼──┼──┼───┼──┼──┤
│农职业学校 │6 │1300 │ │ │ │11│37 │1. 6│26 │1.71│0.8 │2.51 │ │0.8 │2.2 │2.1 │ │
├──────┼──┼───┼─┼───┼──┼─┼───┼──┼──┼──┼──┼───┼──┼──┼───┼──┼──┤
│小学 │736 │48595 │ │ │ │39│127.77│0.5 │4 │0.26│4. 4│11.66 │ │0.2 │0.1 │0.88│ │
└──────┴──┴───┴─┴───┴──┴─┴───┴──┴──┴──┴──┴───┴──┴──┴───┴──┴──┘

“文化大革命”期间,走“五七”(毛泽东1966年5月7日指示,学生要以学为主,兼
学别样,也要批判资产阶级)道路,强调实践,全县学校实行“开 门办学”、“两
办两挂钩”(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校厂挂钩,校队挂钩),阳信三中办起柳编厂、
陶磁压电片有线广播喇叭厂和拥有100多亩地的“五七”农场。阳信一中在幸福河东
开垦盐碱地103亩办了农场。阳信二中校办工厂试制成功了可拆式电机和水冷式电焊
机。劳店中学办了墨汁厂。
1976年全县各学校正确处理了“以学为主”与“兼学别样”的关系,本着“宜工
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勤工俭学走上正确道路。1980年,阳信一中因
陋就简开办了印刷厂。1981年全县各项勤工俭学纯收入2. 55万元。到1984年各中小
学勤工俭学走上了一种(种植)、二养(养殖)、三加工的路子,出现了校校有项目,
人人有收入的局面。1985年全县各类学校勤工俭学总收入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