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育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496&run=13

校舍
清末民国初,小学多设于庙祠或私人捐资修建校舍或借用民房,校舍窄狭,设备
简陋,以庭院代操场。建国初期,多数沿用旧址,部分新增学校设于没收地主的房屋。
1950年始,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群众集资逐年增多,校舍条件逐步改善。1959~1961
年经济困难时期,校舍改造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63年,阳信县政府作出《尽快改善
办学条件》的决定,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群众献款献物,全县掀起改造校舍的热潮,
校舍大有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校舍遭到严重破坏,门窗被砸烂,桌椅被损坏。
1977年,采取国家补一点,社队投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办法,加快了校舍改造的步伐。
据1982年底统计,全县新建校舍1741间,新添课桌4503张。但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速
度超过地方财力增长的速度,仍存有“黑屋子”、“土台子”(教室透光面小,泥制
课桌)的现象。1984年县教育局成立校舍改造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校舍改造有了
起色。是年,雷家、水落坡、小桑、商店四乡(镇)为三中集资5万元,用于校舍修
建,使该校面貌一新。
设施
清末民国初,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桌凳多为学生自带或村民捐资制作,规格不一。
图书平均每校不足20种。县立小学设施较为齐全,据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记载,
县立高级小学设有图书室,书籍900余册,其中生活小丛书及儿童读物较多。县立女
子小学图书500余册,运动场地2亩,设有网球、铁环、豆囊等。阳信师范讲习所置有
教学参考书及学生读物160余册。尊经阁内藏书计436部(套),5390本(卷),地球仪
1架,各种地图3幅,《十一朝东华录》《中外地舆图说集》、《大清一统志》、《小
方壶齐舆地丛钞》各一木匣。
建国后,教育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各完全小学购置了地球仪、冷热器等教学仪器,
增设了单杠、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实验室、仪器室及体
育设施齐全。图书室存有各种书籍3万余册,阅览室杂志报刊上百种。“文化大革命”
期间,教学设备损失惨重,大批图书丢失一空。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学
校修复和添置教学设备。是年底,教育局建立了教学仪器管理站,批拨专款用于购置
教学仪器。到1985年全县建实验室15个,面积1050平方米,储存仪器、化学药品价值
27.7万元。电影放映机2台,幻灯机7台,收录机2台,显微投影仪7台,图书1.5万余
册。部分学校采取学生每人献一本书的方法,建立了班内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