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492&run=13

清代,民间较大村镇虽有私塾,但入塾者十不足一。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废
科举,兴学堂,在城内设高初两等小学堂1处,师范讲习所1处,民间私塾改为学堂,
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全县仅有学堂186处,连民间少数私塾在内,学龄儿童入学
率终未突破10%。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严令废除私塾,着力发展国民教育,改学堂为学校。1932
年小学发展为372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6. 8%。1937年日军入侵县境,强行奴化教
育,广大师生不甘受辱,顽强抵制,学校有的停办,有的佯读日伪课本,实授国民教
材,有的索性重开私塾。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县境西部抗日根据地,则成立抗日小学,
学习民族文化,传播抗日救国思想。
1945年县境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办学,在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
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为劳动人民开门,教育发生了根本变化。
1949年夏,全县已恢复建立小学308处,在校学生 12741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
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体制逐步完善,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时期。1956年中学发
展为16个班,在校学生804名,小学404处,在校学生26170名。1958年大力发展中学
教育,仅农业中学就增加了22处。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教育发展受阻。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好转,
教育事业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县中学4处,小学592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8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事业遭到干扰破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振兴教育,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至198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
3处,普通中学38处,小学775处,在校学生6368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