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广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480&run=13

县广播站
1950年,中共阳信县委宣传部设收音站,配有“五0四二”式干电池直流收音机1
架,收音员1名。主要任务是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广播电台的新闻,汇集成册,
供各级领导及政工干部学习。1956年2月,建县广播站,1958年12月,阳信县建制撤
销后,改为阳城镇广播放大站。1961年10月,恢复阳信县建制,县广播站也随之恢复。
1976年3月,建立广播事业管理局,与广播站合署办公,对内一套班子,对外两个牌
子。1984年10月更名为“阳信县广播电视局”,共有干部职工29名。
乡镇广播站
1968年商店公社始建广播放大站。至1972年,其余12个公社均先后建立广播放大
站,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专线传送的农村有线广播网。1984年公社广播放大站改称
乡镇广播站,1985年如是。
器材设备
广播器材 1968年有收音机1架,广播机1部,控制台1部,调频机1部,调频调幅
机1部,602型录音机1部,601型录音机5部,302型录音机2部,半导体收音机3架,电
唱机3部,手摇发电机1部,12马力柴油机1台,7千瓦发电机1台。
测试仪器 1968年有地线电阻测试仪、示波器、高频信号发声器、低频信号发声
器、电子管毫伏表、万用电桥、万用电表。
线路、喇叭
1956年县广播站第一次播音时,全县只有24只喇叭。除水落坡公社有一条2.5公
里的广播专线外,其他均借用电话通讯线路。1957年全县建起了120公里广播专线。
1972年公社以下实现了广播专线化。1974年县城至各公社广播站信号专线全部普及。
为实现广播专线化,县广播站自力更生创办水泥杆厂,自制水泥线杆。1969~1983年,
共制水泥杆4360根。其间,县城至公社广播站的专线全部实现水泥杆化。全县村外馈
送线763.3杆公里、1333.8线公里。至1985年全县有高音喇叭337只,低音喇叭8604
只,喇叭入村率达81%,通播率为99%。
播音时间与内容
1956年,每日晚间1次播音3小时,呼号“阳信县广播站”,播音内容以转播中央、
省广播电台的节目为主,自办节目30分钟,曰“阳信生活”节目。1958年改为每天中
午、晚间两次播音,共5个小时,自办节目每次半小时,节目名称是“对农村社员广
播”。1966年改为一日三次播音,播音时间由每天5小时增加到7小时。1980年后,对
自办节目作了调整,把原来一篮子30分钟自办节目,改为“本县新闻”、“农业科技
知识”、“为听众服务”、“周末文艺晚会”节目。每天自办节目两小时。文艺节目
占全天播音时间的二分之一。1979~1985年开办了不定期的广告节目。
通联
1956~1966年稿件采用后,由广播站付给稿酬。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提倡“为革命写稿”,不计稿酬,一度影响了通联工作的开展。1978年8月1日恢
复了稿酬制度。1984年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新闻干事。1985年全县共有骨干通讯员80
余名。
为了加强广播宣传的社会性、广泛性,发挥广播事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了通讯队伍的发展和培养,组织
上保持通讯队伍的相对稳定,业务上定期召开通讯员会议,通报提示中心宣传内容,
传授新闻写作知识,年终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与先进单位,促进通讯工
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