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统一战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352&run=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部)阳信县工委、中共(西部)阳信县委,先后于1939
年9月至11月,分别成立阳信县战时工作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1941年改称各界
抗日救国联合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不分民族,不分阶级,抗日爱
国一家”的口号下,团结各界人士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敌当前,有钱的出钱,
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不惜一切牺牲,支援抗日战争。高汇川(曾任阳信县工委
动委会主任)变卖家产为抗日武装购买枪弹和支援粮款,爱国知识分子张儒斋动员弟
弟、儿子加入抗日队伍,先后为国捐躯。土改时期,对开明士绅和其他进步人士采取
与其他土改对象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放下武器回乡留居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实行宽大
政策,分给适量土地自耕自食。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团结党外人士。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
会,都有适当比例的党外人士参加,并注重提拔非共产党员干部担任政府机构中的领
导职务。1949年12月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50名,其中非共产党人士150
名,占代表总数的60%。会后提拔非共产党员干部9名,分别担任教育、卫生、工商
等单位的领导职务。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统战工作受到影响。1966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后,破坏了统一战线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统
战工作得以恢复和加强。从1979年起,县委组织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统战工
作政策。对错划的77名右派分子全部改正,对伊斯兰教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
经济损失归还实物或适当赔偿,被占用的清真寺全部退还;天主教、耶稣教得以恢复,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年先后落实了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台属台胞政策、
港澳同胞和华侨政策,至1985年已有168户台属、12名港澳同胞、9名华侨与亲属建立
信汇联系。1984年机构改革中,选拔非共产党员干部11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其中副
县级3名,副局级8名。1984~1985年,召开非共产党人士座谈会两次,密切合作共事
关系,共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