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创建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346&run=13

1936年10月,中共津南特委派阳信籍中共党员冯乐进(今商店镇冯店村人)回阳
信县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37年2月,中共鲁北特委委员赵明新介绍流坡坞乡农学校
校长李福如(现名李健)入党,4.5月间,李又介绍薛士杰(即薛汉三,洋湖口乡农
学校教员)、姜清海(流坡坞乡农学校教员)入党。此时,县内共有5名中共党员秘
密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福如等共产党员遵照中共中央7月8日向全国发
表的抗战宣言,以各自的合法身分出现,宣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发展党员,训
练壮丁,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思想和组织准备。8月,第五(流坡坞)、第六(洋湖口)
两个乡农学校合建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负责人万晓塘,委员姜清海、姚思清。9月,
党员赵醒凡(樊星照)、于重远(牛汝盛)、刘桂阳建立阳信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大
桑(大桑北街时属阳信县)一带发展党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是年县内共有中共党
员16名。1938年11月,在商店区梁家村(今东梁村)成立中共阳信县委员会(简称县
委)。孙清野任书记,阎登三(原名阎东瀛)任组织部长,王鸿生(化名张功民、王
步云)任宣传部长,活动在阳信县境东部及沾化县西部。下辖商店、劳店两个区委。
年底已发展中共党员103名,建立党支部19个,党小组22个1939年2月,于商河、阳信、
惠民三县边境建立三边工委(八路军鲁北工作委员会),对内称商惠阳中心县委,常
中方任书记。不久建立了三边区委,由黄玉璋、姚德常先后任书记。工作重点是发展
党员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至4月,于县境西部崔家
楼、姚家、戚家、大秘家等村建立了党支部,在陈营、赵家庙、孙家、小秘家等村发
展了党员。在党组织建立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县委书记
孙清野奉调去鲁北地委任青年委员,由商店区委书记綦砚田接任县委书记,委员安琴
堂、王鸿生。秋季,綦砚田奉调去阳信县西部组建中共阳信县委,綦砚田任书记,委
员王道和、孙玉同、薛汉.三、杜干臣,隶属中共鲁北地委,下辖六区(鹑鸽李)、
五区(洋湖)和流坡坞(游击区)3个区委。8月,鲁北地委决定成立棣阳沾工委,李
援任书记。同时,在阳信县境东部建立中共阳信县工委,由鲁北地委委员、棣阳沾工
委委员孙清野任工委书记,隶属棣阳沾工委。调整区划后下辖一(何坊)、二(商店)、
三(阎集)、四(张马)和城关(袁家)、劳店(小王,今东陈王)6个区委。县内
共有中共党员222名,党支部,48个。自此,阳信县形成了东、西两个县(工)委分
别领导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40年7月,王文青从乐陵县调任阳信县委书记,綦砚田
改任组织部长兼七小队指导员。此间,将乐陵县花园、寨头堡两个区委和区政府及商
河县部分村划归阳信县,以此为依托由西部向东部开展工作。1941年5月,县工委书
记孙清野调至商(河)惠(民)县南部任工委书记,张国英主持县工委工作,不久工
委工作停止。1942年7月,冀鲁边区三地委委员孙清野由商惠县南部调回阳信县东部,
整顿恢复阳信县工委,并兼任工委书记,隶属冀鲁边区三地委,仍辖原东部6个区委。
9月,县委书记王文青调离,由李炎接任县委书记,委员武大风、袁忱、阎文化、于
文平、张征,隶属冀鲁边区三地委,并对主要活动地域的西部区划进行了新的调整,
辖一(寨头堡)、二(花园,七区并入)、三(铁家营)、五(洋湖)、六(鹑鸽李)
5个区委(未设四区)。1943年2月,铁家营反扫荡战斗后,县委书记李炎调商惠县,
阳信县西部地区划归商惠县领一导,阳信一县委中止活动。是月,为打通和清河区的
联系,边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棣阳沾三边工委(辖三县工委)。孙清野任三边工委宣
传委员兼中共阳信县工委书记,副书记于重远,组织部长张国英兼宣传部长,委员韩
华挺。辖一区(何坊)、二区(商店)、三区(阎集)、四区(张马)、劳店(小王
村)、城关(袁家)六个区委。隶属冀鲁边三地委和棣阳沾三边工委。1944年1月,
县工委书记孙清野(兼武工队政委)在庆云县王高村与日伪军作战牺牲,于重远接任
县工委书记,张国英、韩华挺为委员。是年4月,县工委改称中共阳信县委。辖一五
区区委(城关和流坡坞两区委合建)和六区区委。1945年4月,渤海区三地委为加强
阳信县东部地区党组织领导,决定成立中共阳东工委。书记张立青,委员王鸿生、王
公乾。8月,阳信县全境解放,阳东工委奉命撤销,所属党组织统归阳信县委领导。
县委书记于重远,副书记张立青、李明村,委员郑礼斋(丁政)、张雨村、王鸿生
(张功民)、王刚锋(女)、韩震、李献之、李真。辖一区区委(城关)、二区区委
(劳店)、三区区委(商店)、四区区委(何坊)、五区区委(曹集)、六区区委
(温店),共有132个党支部,966名党员。1945年冬,县委决定开展改造乡村政权和
“双增双减”(增产节约、雇工增资、减租减息)运动,基层党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壮
大,到1946年9月建立健全党支部132个,党员1385名。12月县委书记于重远调,1947
年1月张居千继任县委书记,副书记李明村、王文常,委员16名,辖10个区委,隶属
渤海区四地委。10月张居千调离,王文常任县委书记,副书记洪坚,委员11名,辖11
个区委(新增设洋湖区委)。1949年2月,县委书记王文常带领1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
开辟新解放区,张毅接任县委书记,第二书记巴芳(女,回族),副书记杨世杰,委
员7名。6月,四区(何坊)划归惠民县,县委辖10个区委。党支部318个,党小组271
个,党员4194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肩负起建立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使命。1950年
秋,县直机关开展整风运动。1951年2月县委书记张毅调出,杨世杰任县委书记,副
书记朱祯祥,委员14名。11月开展机关整党,275名县直机关党员参加,分期分批进行
基层整顿。1952年6月县委书记杨世杰调出,秦景文接任县委书记。年底,基层党支
部430个,党员4612名。1956年3月,撤销区委建制,建立27个乡镇党委。1958年,县
委书记秦景文调出,张若凡接任县委书记,第二书记曹继武,副书记4名,常委10名。
秋撤销乡镇党委,改建为13个人民公社党委,时有党支部382个,党员5298名。12月
中共阳信县委并入无棣县委。1961年10月阳、无分置,恢复阳信县委。县委设书记处,
方堃任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曹继武、蔡玉培、陈树臻、陈汉德,常委10名,隶属中
共惠民地委,辖13个人民公社党委。时有党支部645个,党员5836名。1962年县委书
记处撤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
导”,取代了党委,党的组织活动中止。1969年12月,成立中共阳信县革委核心领导
小组,边振泉任组长,朱尔敬、王风仁、晃岱玉任副组长。1970年,恢复党组织活动,
并分批进行整党,是年恢复党支部588个,发展新党员1092名。1971年5月至1972年春,
各公社先后召开党代会,建立党委会。1972年2月中共阳信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选举产生中共阳信县第三届委员会,牛良任书记,王风仁、王福祥任副书记,委员29
名,辖13个公社党委。县委建立后,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即行撤销。1976年共有
15个基层党委,706个党支部,党员10040名。1980年9月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中共阳信县第四届委员会,张德华任书记,曲玉坤、王玉岭、张英民任副书
记,常委11名。1984年3月县委机构改革,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的要求,进行班子调整。王金智任县委书记,刘玉梓、魏连福任副书记。相继对基层
党组织领导班子也进行调整。从此领导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4
年有基层党委15个,党支部931个,党员12433名。1985年共有基层党委会16个,党支
部944个,党员1249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