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辑 其他手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242&run=13

条编织品
县内条编生产历代相沿,不少村名因司其业而得名。水落坡乡的簸箕赵、劳店乡
的簸箕姚等,都是因生产簸箩、簸箕而得名。条编分桑条、柳条两大类。桑条编织主
要分布在翟王、银高、小桑、河流等乡镇的一些村庄,以翟王乡为最多。柳编主要分
布在劳店和温店等乡镇的十几个村庄。桑条编织有囤、筐、篓、鸡笼、土篮、背篓等;
柳编品有簸箩、簸箕、升、箢、水斗、柳箱等。其次有红荆条(即怪柳)、紫穗槐条
编织品,产品有夹篓、土篮、果筐等。产品销往惠民、滨县、沾化、无棣、庆云、乐
陵等地。建国后,条编织品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革新,新品种有长方筐、套四狗筐、
洗衣筐、花盆筐、纸篓、吊篓等30多个。自70年代初,条编织品打入国际市场。1985
年全县条编织品产值近100万元。
草编织品
草帽辫是县内传统的手工艺品,据<>载:
在清光绪年间,阳信县已为中国草帽辫的主要产区,在县城和各大集镇都设有辫子庄,
把千包万码的草帽辫运往青岛、烟台、天津等口岸,分销欧、亚各地。草帽辫原料是
小麦秆上节的白草, 用7根草接编成辫,洁白而有光泽,被誉为“阳信白”。可做各
式草帽、提篮、茶杯套、茶壶垫、地毯和儿童玩具等。草帽辫是一项原料丰富、工艺
简单的家庭手工业, 生产者遍及各个村庄。 据1964年在温店区阎张公社调查,全社
5934口人, 从事编草帽辫的有1186人, 是年1~8月份出售草帽辫达11925公斤,收入
3.1万元。近年来,阳信草帽辫出口于港、澳、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
拉丁美州等国家和地区。自1972~1983年向国际市场提供草帽辫达1052.5包(每包240
把, 每把120码)。1973年茅草、玉米皮编织品面市,品种有各式手提篮、茶壶垫、
地毯、门帘等百多个品种,生产者遍布全县各个村庄,产品主销国外,至1985年草帽
辫产销衰微,茅草、玉米皮编织品产销兴旺。
鞭炮
1934年陈家(今河流乡烟花陈村)村民陈连汉从庆云县韩家桥村请来制作鞭炮的
师傅,传授制作技术。从此,鞭炮生产先后传至杨松、黄家、北香坊等村。建国后,
生产鞭炮者遍及数百个村庄,其中河流乡为最多,多者户年产鞭炮50万头。1972年全
县生产鞭炮250万头, 1975年5400万头,1980年6500万头,1983年达9201万头,1985
年下降为5400万头。县内所产鞭炮的共同特点是,爆炸力强、响声大、快慢均匀,畅
销省内外。
生产鞭炮本薄利高,但安全性差,稍有疏忽,会造成爆炸事故。自1977年至1985
年的9年间, 共发生鞭炮、鞭药爆炸重大事故21起,炸死23人,炸伤47人,炸毁房屋
23间,自行车17辆。其中最严重的恶性事故有4起:1978年1月河流公社西周村各户生
产的鞭炮集中于小学院内验纥纳税时, 烟头引燃鞭炮爆炸, 炸死学生6人、伤5人;
1979年12月14日, 翟王公社丁介子村使用氯酸钾制作鞭药,因筛药引起爆炸,炸死3
人,炸毁房屋11间,全村门窗玻璃无一幸存;1981年12月,劳店公社司家村一农民晚
间点煤油灯制作鞭炮, 不慎灯火引燃鞭炮,当场炸伤9人,室内物品全部烧毁;1984
年12月,阳信镇刘大水村范如意家制作鞭炮发生爆炸,当场炸死5人,伤3人。
县人民政府根据鞭炮制作危险性大、事故多发特点,三令五申进行安全教育,并
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者、违章制作者,予以取缔。1985年事故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