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林粮间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193&run=13

枣粮间作
阳信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载:“枣树早在战国时期,
已盛产于燕南、渭北,以后成为华北地区最普遍的树”。枣树与粮食作物间作,是县
内传统的农作方式。建国前,行向和密度不一致,多系植于地边。1930年境内总栽培
面积1.5万亩,40余万株。1937年日军入侵县境后,被日伪军毁伐5000亩,10万余株。
建国后,根据农田建设的统一规划,植于台田、条田两侧,密度一般为株距2~3米,
行距8~10米,亩均20~30株。从1958年起,先后遭受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化砍烧和
严重自然灾害的破坏,又减少了5000亩、10万余株,至1965年,境内仅存5000亩、15
万余株。1970年开始,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展开,重新肯定了枣粮间作优势,
到1985年,培面积达8190亩、18万株,总产干枣125万公斤。劳店乡枣吕村共有枣粮
间作面积370亩、1.52万株,从1970年起,年均产干枣2.5万公斤,价值占农业总收
入的20%以上。
椿粮间作
香椿栽培始于明。椿粮间作为主要栽培形式,通常植于粮田两侧,也有宽地中间
加行的,一般占总面积的20%左右,经济收入为纯粮的3倍。1982年林调查明,间作
面积为560亩。其中400亩集中于今河流乡王下马、沙窝吕、红庙连片地带,誉为“鲁
北最大的香椿园”。985年,间作面积增至1000余亩。王下马村有椿粮间作面积160亩
(纯占地32亩),亩均产椿芽325公斤、小麦300公斤,间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14,
间作收入占总收入的1/4。
桑粮间作
栽培品种为条桑,桑条为条编原料,叶可养蚕。建国前,大都植于地界,所以又
称界桑。1930年,境内共有间作面积1. 25万亩,主要布于翟王乡、银高乡、河流乡
和阳信镇的连片村庄,日军入侵后连遭破坏,到建国初期仅存9500亩。建国后,桑产
品比价下降,农民趋向毁桑种粮,1981年桑粮间作降至9030亩,1985年降至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