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畜禽饲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174&run=13

家畜牛、驴、骡、马是县内四大役畜,饲养历史久远。清及民国,私有私养为主
要形式,饲养量多寡是贫富的象征。通常贫者多养牛驴,富者多养骡马。1949年四大
役畜存养共3. 93万头,牛占69%,驴、骡、马占31%。牛是农田使役的主畜,有黄
黑两色,共同特点为性温顺,耐粗饲,抗病强,挽力大。其中黑者多为渤海黑牛,体
矮躯长,属中型役肉两用牛,适用性优于黄者。驴、骡、马为乘、驮、挽兼用役畜。
其中驴以“三粉”(鼻、眼、腹下白色毛,其余部分黑色毛)、乌头(全身黑色毛)
为上乘,别色次之;马以蒙古马、新疆伊犁马居多,1959年始引进国外品种,骡有马
骡(母马生)、驴骡(母驴生)两种,役用优于驴、马。建国后,役畜进入发展阶段,
1955年达4. 55万头,为历史最高值。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役畜作价入社,由生产
队集体饲养,1959年存养量下降为1. 89万头,1962年又降至1.09万头。1963年实行
奖励繁殖的政策,存养量开始回升,1972年达到2.16万头。牛占70. 9%,驴、骡、
马占29.1%。1981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役畜发展,1985年增至2. 68
万头,其中牛占48%,驴、骡、马占52%。
猪、羊、兔是县内肉、皮、毛兼用畜,1945年县境解放前,饲养量甚微,解放后
始增,1949年猪存栏1.3万头,羊1500只、兔1250只。农业合作化后,提倡集体公养,
增积有机肥料,饲养量逐年增加,至1958年,猪增至2. 51万头,羊2. 34万只,兔2.
74万只。 1959~1961年连续3年自然灾害,饲养粗放,增长速度渐缓,1961年猪羊分
别比1958年只增长1000头和4800只。1962年养猪实行“私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
方针,生猪增至3.8万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策多变,饲养量骤增骤
减。 1967年生猪增至6.16万头, 1969年降至3.13万头, 1974年骤增为7. 48万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猪、羊、兔饲养趋于稳定。1980
年猪存栏7.03万头,羊5.33万只,兔11. 85万只。1985年猪存栏6. 25万头,羊2.3
万只,免40万只。
家禽
境内家禽主要是鸡, 其次是鹅、 鸭。 据统计,1949年为24. 7万只,1957年达
28.4万只。 由于传染病未能根治,年间及年际总量变化很大,常年多在20-30万只之
间。 1977年总数为22. 7万只,1980年33. 9万只,1985年发展到90. 8万只,其中鸡
87万只,鸭2.8万只,鹅1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