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作物栽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171&run=13

良种应用
建国前,境内主要作物多系传统农家品种,由农民自选自用,产量低而区域性强,
名称也多以形态而定,高粱有打罗锤、黑萼白、散蓬头;麦类有秃子头、小红麦、春
大麦;玉米有灯笼红、白棒子;谷子有小黄谷、钱串子;豆类有黄豆、黑豆、绿豆;
蔬菜类有白菜、萝卜、韭菜等。品种少,产量低。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良种推
广工作。1957年建种子站,负责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良种繁育技术。60年代执行
“自繁、自选、自留、自作、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的方针。1978年后,改为“种子生
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
的新方针,逐步实现了良种化。
小麦 50年代先后引进了平原50,徐州438,齐大195、碧蚂1号、碧蚂4号、石家庄
407;60年代引进了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10号等;70年代大面积种植泰山1号、泰
山4号、昌乐5号、淄选2号及白灿包;80年代初中期引种鲁麦3号、鲁麦5号、鲁麦7号、
丰抗13、晋麦21号。
玉米 50年代初引种金皇后、白马牙、坊杂2号;70年代引种双跃150、双跃3号,
并始种鲁原单4号、鲁原单7号;1980~1985年大面积推广种植聊育5号。
高粱 1959年开始引种多穗高粱,1960年推广种植鹿邑歪头、熊岳253;1969年开
始推广杂交高粱,先后有遗杂7号、晋杂5号、渤粮1号、渤粮3号等。随着种植结构的
调整,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品种的引进渐被忽视。
大豆 60年代中期引进掖县大粒黑和齐黄1号;70年代中期引进文丰1号、向阳1号。
地瓜 解放初期,地瓜品种为一窝猴、大红袍,1950年引进胜利百号、农林4号;
60年代初引进华北553,52-45等品种。7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作物的扩种和对粮食品
质要求的提高,地瓜种植面积减少,种子部门未再引进新品种。
棉花 1952年前多种植本棉(鸡脚棉)。1952~1957年推广种植斯字棉2B;1958
~1970年以岱字棉15、 徐州1818为主;70年代先后推广种植徐州1818、渤棉1号、渤
棉2号、中棉所49;80年代初,推广种植鲁棉1号、鲁棉6号和适宜夏播的中棉所10号;
1984~1985年又引种“43系”。
阳信县几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演变情况表
┌──┬─────┬─────┬─────┬─────┬─────┬────────┐
│从 │1949~1952│1953~1957│1958~1970│1971~1977│1978~1982│1983~1985 │
├──┼─────┼─────┼─────┼─────┼─────┼────────┤
│小麦│齐大195 │碧蚂1、4 │济南6、4, │泰山1、4 │辐63、济南│辐63、昌乐5号、 │
│ │邹平洋麦 │号 │2、7号、济│号、昌乐5 │13号、昌乐│济南13号、鲁麦 │
│ │徐州438 │石家庄407 │南10、9、8│号、淄选2 │5号 │35、鲁麦7号、丰 │
│ │平原150 │辉县红 │号 │号、灿包麦│ │抗13、晋麦21 │
│ │ │早洋麦 │ │ │ │ │
├──┼─────┼─────┼─────┼─────┼─────┼────────┤
│玉米│农家种 │金皇后 │双跃150 │双跃150, │鲁原单4、7│鲁育3号(聊育5 │
│ │ │白马牙 │双跃3号 │双跃3号、 │号、京早2 │号)、烟单14号、│
│ │ │坊杂2号 │ │南49 X南 │号、鲁单33│鲁育5号、(鲁原 │
│ │ │ │ │55 │ │单8号) │
├──┼─────┼─────┼─────┼─────┼─────┼────────┤
│高粱│ │多穗高粱 │鹿邑歪头、│遗杂5号、 │ │ │
│ │ │ │熊岳253 │晋杂7号、 │ │ │
│ │ │ │ │渤粮1、3号│ │ │
├──┼─────┼─────┼─────┼─────┼─────┼────────┤
│谷子│ │八一 谷 │ │ │ │ │
├──┼─────┼─────┼─────┼─────┼─────┼────────┤
│棉花│传统农家 │斯字棉 │岱字15、徐│岱字15、徐│渤海1、2 │鲁棉1号 │
│ │种 │ │州1818 │州1818、徐│号、鲁棉1 │鲁棉6号 │
│ │ │ │ │州142、渤 │号、中棉所│ │
│ │ │ │ │棉1号、2 │49、中棉所│ │
│ │ │ │ │号 │10号 │ │
└──┴─────┴─────┴─────┴─────┴─────┴────────┘
密度
县内一向沿用旧式木制耧播种,两脚距分别为43.2公分和32.4公分(农民称8寸
档子、6寸档子),所以各种作物的行距仅限于这两种规格。谷子习惯于隔行留苗,
称作大垄。棉花则多为开穴点播。到60年代,播种工具有所改革,作物行距有所变化,
各种作物的密度趋向合理。
小麦 历来用两腿耧播种,行距32. 4公分,下种量每亩4公斤左右。1958年,受
“瞎指挥”风的影响,有愈密愈好的倾向,亩播种量20~25公斤,少量地块(谓卫星
田)高达100~150公斤,密度过大,造成减产。其后,播种量下降为15公斤左右,少
数地块仍达20~30公斤。60年代推广三腿耧播种,行距13~20公分,播种量趋于合理,
亩播种量14公斤左右。1980年以后,水浇条件改善,施肥量增大,播种量有所下降,
一般每亩10公斤左右。
玉米 建国前水浇地少,肥力不足,多稀植。行距30多公分,亩2000株左右,株
间常间种大豆、 绿豆等矮杆作物。与大豆条带间作,亩800~1000株。50年代密度稍
有增加,亩2600株左右。60年代提倡宽行密植,行距50~60公分,亩株数视株高而定,
一般在2700~3700株。80年代提高到每亩3700~4500株。
棉花 1955年前,习惯开穴点种(俗称埯种),亩留苗2000株左右。以后推广棉
花播种耧播种,提倡密植,每亩留苗3000~3500株左右。1978年后密度有所增加,每
亩4000~5000株。
谷子 建国前习惯于大垄种植,每亩2.4万株左右。50年代后期多为大小行种植,
每亩4.5万株左右。80年代普种夏谷,多为小行种植,每亩5万株以上。施肥
肥料 一向被农民视为植物的粮食。肥料有两类:一类为有机肥,是人畜的粪便
和沤制的绿肥、土杂肥、饼肥等,俗称农家肥。另一类是化学肥料,即无机肥,有硝
酸铵、氯化铵、尿素、碳铵、氨水、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等。
历史上以土杂肥为主,间有施大豆、芝麻、饼肥等,多用于瓜地、菜园或作种肥。
施用化肥最早是日伪时期,时称“肥田粉”,用量很少,只在菜园,小地块施用。建
国初期,化肥仍不被重视,1949年全县仅用1吨左右,1953年增到3吨。通过实践,农
民对化肥效力有了认识,施用量逐年增多,1959年用量升到93吨。60年代起用量剧增,
平均每年增加52.8吨,到1970年年用量达到617吨,1980年达到1324吨,1985年1.2
万吨。
有机肥多作基肥施用,质量好的也用作追肥。化肥作追肥用,麦田也作为底肥用。
作追肥:小麦一般追施3次,分别在返青、拔节、孕穗期。玉米追肥,追施2遍的较为
普遍,控制在苗期和孕穗期。追施3遍的,多为高产田。棉花追施肥,普遍采用3次追
施法,分别在苗期、现蕾期、花铃期。为防止早衰,有的追施“盖顶”肥。
农药
建国前及建国初,仅使用砷石、硫磺等无机农药。从1957年起,先后推广使用有
机氯、有机磷、菊脂类农药,至1985年后者为使用大宗。

阳信县1949~1985年农药使用演变情况表
┌─────┬──────┬────────────────────────┐
│年份 │使用农药种类│代表性农药品种 │
├─────┼──────┼────────────────────────┤
│1949~1956│ 无机农药 │砷石、鱼藤精、硫磺粉、石硫合剂 │
├─────┼──────┼────────────────────────┤
│1957~1962│有机氯农药 │滴滴涕、六六六、林丹等 │
├─────┼──────┼────────────────────────┤
│1963~1980│有机磷农药 │1059、16005、3911、4049、久效磷、乐果、辛硫磷等 │
├─────┼──────┼────────────────────────┤
│1981~1985│菊脂类农药 │敌杀死、速灭杀丁、灭百克、功夫菊脂 │
└─────┴──────┴────────────────────────┘
灌溉

建国前,主要利用井灌溉,以翟王和苟王庄一带数量较多,用辘轳提水浇菜园。
1949年全县水浇面积4560亩,占耕地面积的0.5%。建国后,大力发展灌溉事业。合
作化时期,开展打井运动。在增打新井的同时,推广铁制解放式水车,浇灌面积增多。
1955年灌溉面积增到3.7万亩。
1958年兴修幸福河(二干)引黄工程,由于缺乏配套工程,完工后未能及时发挥
效益。1966年恢复簸箕李引黄灌溉后,引河灌溉随之发展起来,灌溉面积迅速扩大。
1969年灌溉面积11. 2万亩,1973年增到25万亩,到1985年达到33. 5万亩,占耕地面
积的47.5%。
50年代,因水源贫乏,提水工具效率低,一般为开沟细浇“保命水”。60,70年
代多为引黄河水漫灌,80年代逐渐科学用水,畦灌增多。灌溉时间多集中于春、秋两
季。因春季少雨,多在3月份浇第一次水,主要用于小麦返青浇灌和春播造墒。秋冬
浇灌一般在9月和11月份,主要用于小麦造墒播种和封冻水。夏季浇灌,视天气和墒
情而定。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生产力的提高,由浇抗旱水逐步发展为按作物生
育阶段浇增产水。其中:
小麦浇灌,按生育阶段浇水助长。9月上、中旬,浇造墒播种水;11月中旬浇封
冻水;来年先后浇返青水、孕穗水、扬花水、灌浆水。
玉米浇灌,从70年代起,开始对夏播玉米进行浇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处于夏季,
浇水多在播种期和成熟期。苗期一般不浇水,干旱严重时浇保苗水。
棉田浇灌,棉花是一种耐旱性强的作物,历史上无浇水习惯,到70年代逐渐被重
视。春季浇水造墒播种;蕾期正值常年少雨干旱时期,多采用隔沟浇水;花铃期处于
7、8月份,常有阶段性干旱,视情浇水。
防治病虫害
境内农作物病虫害历年轻重均有发生。常发性的有蚜虫、蝼蛄、地老虎、蛴螬、
小麦叶锈病、玉米螟、粘虫(好蝗)、谷子钻心虫、棉铃虫、象鼻虫、大豆造桥虫、
棉枯黄萎病等。暴发性的有三代粘虫、红蜘蛛、霜霉病等。间歇性的有红蜘蛛、二代
粘虫、小麦条锈病、蓟马、金针虫等。建国前遇有病虫害没有科学防治方法,只有用
人工捕杀、挖沟集虫掩埋,或者用其他土法防治。建国初期,仍以土农药为主。对大
豆造桥虫、豆虫、粘虫、棉花红蜘蛛、棉蚜等主要防治方法,仍是人工捕打,采用石
灰水、烟叶水、棉油皂水洗,用轮作和更换新品种防治病虫害。50年代开始采用有机
氯农药,如六六六粉、滴滴涕、西力生、赛力散、谷仁乐生防治病虫害,用砷石、六
六六毒谷防治地下害虫。60年代引进有机磷农药有1059、1605、敌百虫、敌敌畏、乐
果、4049、3911、久效磷、氧化乐果、辛硫磷等。防治病害的主要有石灰硫磺合剂、
波尔多液、代森锌、402、401、代森铵等杀菌剂。70~80年代,广泛施用“呋喃丹、
杀虫眯、溴氰菊脂(敌杀死)、杀灭菊脂(速灭杀丁)、灭百可、安绿宝等防治害虫,
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有百菌清、粉锈钠等。70年代以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落实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如严格种子检疫、更换抗
病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及时轮作改土,改进施肥、浇水方法,利用天敌昆虫(瓢虫),
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控制和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