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170&run=13

解放前,由于受劳力、肥料和水利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多保持自种自给选种作物
的传统习惯,采取栽培多种作物的经营方式。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主要作
物,几乎每户都有,绿豆、红小豆、豇豆、芝麻也有少量种植。多种作物分春、夏、
秋三季搭配播种,有的间作或轮作。
建国后,实行耕作制度变革,扩大一年二熟种植,减少二年三熟种植,增加了复
种指数。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87. 13万亩,复种面积118. 97万亩,复种指数为134.
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7. 38万亩,复种面积110.23万亩,复种指数为142.4%。
从1949年起,发挥传统农业的优势,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作物产量逐年上升。1957年,全县耕地面积89. 98万亩,比1949年扩大3. 3%。
一年一熟占11.3%,比1949年增长6%;一年二熟占17. 81%,比1949年增长了17. 2
%;二年三熟占41. 29%,比1949年降低37.71%。粮食面积78. 98万亩,复种面积
124. 75万亩,复种指数为158%。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1959~1961年连
续3年的自然灾害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作物种植面积失控,作物
比例失调,复种指数左右浮动。
70年代中期,把多熟制推向高峰,由一年二作发展到三作三熟,1979年计达5.3
万亩,产量却未提高。
1980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坚持趋利避害,发挥夏粮优势,把粮田安排到水
肥条件好的田地,适时灌溉,加大施肥量,发挥雨热同季的优势,提高粮田复种指数,
压缩二年三作,扩大一年二作。在洼碱、薄弱地里,种植抗性强的节能作物,如大豆、
谷子、高粱等。农民为迅速致富,增大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植棉技术,创造增产条件。
1981年,耕地面积70. 96万亩,一年一熟占20. 7%,一年二熟占59. 3%,二年三熟
占21. 3%,总复种指数为136.1%,粮田复种指数为173. 3% 。到1985年,耕地面积
70. 55万亩,一年一熟占33. 9%,一年二熟占50.5%,二年三熟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