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县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3&A=1&rec=107&run=13

迁徙
阳信县治所, 西汉建县时在今无棣县信阳城,历时211年。新莽时迁至县境.南
部云城, 又名瑗城、连城和倪城,即今阳信城址。历经东汉、魏、晋3个朝代,共计
547年。556年(北齐天保七年)迁至县境南部马岭城,其遗址在今何坊乡王里洼(今
属惠民县)。隋朝无迁徙,历时62年。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迁至县境中部城洼,
即今阳信镇程子坞村西。 五代、 宋、 金各朝,县治所均在此,共计603年。1221年
(金宣宗兴定五年)又迁至今址。
简介
阳信县城共4址, 马岭城、城洼两址县城湮灭已久,信阳城址今为无棣县信阳乡
治所,今阳信城址是新莽、东汉、魏、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个
朝代的阳信县治所。县城建设元以前无记载,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平章于保保所
修县城, 城周6里13步,城墙高2丈4尺,阔1丈8尺。1531年(明嘉靖十年)知县徐九
皋修建4门, 东曰永和,西曰长阜,南曰迎薰,北曰拱极。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知县缪润绂以城圮破,缩小旧制重修,四门皆有木桥,十字街连接四门,把城区划为
4部分, 呈田字形。县衙在北门大街西(今县公安局址),文庙在十字街西,关岳庙
在城内西北隅(今建筑公司址),城隍庙在城西南隅(今城关派出所址),永宁寺在
城西南隅(今阳信一中址),殿宇壮丽,前后三重,现仍保留一幢砖木结构2层小楼,
刘猛将军庙、先农坛、龙王庙、药王庙、碧霞元君庙、文昌阁、魁星楼、文风台等古
迹,于今俱废无存。
现状
今阳信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117°35',北纬37°37’
~37°39’。东起幸福河,西至牛王堂,北到北园子,南界唐家。南北长,东西宽均
为2.5公里,面积为6.25平方公里。城区包括南关、北关、东关、西关、纸坊、北园
子、西北村、东南村、接官亭、刘大水、魏家、南朱家园、北朱家园、唐家、赵家胡
同15个行政村。 1985年统计有耕地7040亩,人口14564人,其中城镇户口5943人。阳
信城交通便利,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城区内有6条路。新城区
内有6条南北走向的幸福路,6条东西走向的阳城路。省道济埕公路穿越城东侧,桑温
公路穿越城区中心,与各乡镇的公路相连接。由此,向南直达省会济南,向北直达首
都北京,向东南直达行署驻地滨州市。
新城区建设以幸福二路,阳城三路交叉处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全城有60余幢楼房,
错落有致,各俱特色。中共阳信县委、阳信县人民政府并居阳城四路中部路北,县直
党政机关大部分居于新城区内。
城区内工商业兴隆发达,工业有农机修造、机动车修理、家具、农具、针织、纺
织、棉花加工、酿酒、食品加工等工厂。到1985年,已有县属工业企业22家。百货、
五金交电、石油、药材、新华书店等门市部33个。
城区内有阳信县第一中学、教师进修学校、中共阳信县委党校、实验小学、阳信
镇中学。有影剧院、图书馆、职工俱乐部、体育场。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妇
幼保健站、防疫站。一座新兴县城,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