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良种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84&ru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农民种地多用自留种,也有的互相串换种子,但区
域间交换很少,作物品种变化甚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评选地方良种,引进外地良
种,杂交制种,使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产量显著提高。
小麦1949年前后,地方良种有邹平洋麦、小白芒、野鸡令、秃子头和透令白,这
些品种耐旱耐瘠簿。因其产量低,引进新良种后,逐步被淘汰。 1954年引进的碧
码1号、 4号,较耐肥水,产量高,质量好,易感锈病。年种植面积曾占小麦面积的4
0%。因种子混杂,1963年后停种。 1964年引进的济南2号,耐肥水,产量高,抗病
性强,系红麦子,质量差,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20%,1966年后停种。
1965年引进济南4号, 取代了济南2号,是年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20%。1 968
年引进济南9号, 需高水肥,产量高,质量好,抗病抗倒,是年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
的20%。 1974~1976年引进的泰山1号、4号,产量高,质量好,耐肥水,抗倒伏,
抗锈病,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50%。 1982年引进山东辐63和济南1 3号。
山东辐63适应性强,株矮抗倒伏,需中肥水,产量高,质量差,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小
麦面积的50%。济南13号,需中高肥水,穗大,粒大,产量高,质量好,抗倒伏,抗
锈病,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引进推广的良种还有蚰子麦、石家庄407、蚰包麦、辉
县红、 济南矮6号、黄县大粒半芒、淄选2号、昌乐5号、桓群四号、丰抗13号。惠民
县1971年育成推广了京惠1号、2号良种。这些良种多为搭配种植,面积小,二三年后
停种。
玉米1949年前后,当地良种有小粒红、红骨头、草棒子和白棒子。这些品种适应
性强,质量较好,但产量低,引进良种后,逐步被代替。1950年后,引进二马牙,产
量高,质量好,适宜中肥水,一度成为主要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50
%。 1964年引进推广的双跃105,生长期短,适宜夏种,产量高,年最大种植面积占
玉米面积的50%。1973年引进的烟三6号,生长期90余天,棵矮,适宜夏种,产量高,
质量好, 年最大种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30%。 1981年引进推广的鲁原三2和鲁
原单4号,生长期90多天,产量高,质量好,适应性强,成为主要品种。鲁原三2号,
年最大种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50%。 鲁原单4号,年最大种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
30%。 1984年引进的聊玉5号,植株紧凑,适合密植,生长期短,产量高,年最
大种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引进推广的良种还有
大马牙, 坊杂2号、4号,双跃3号、4号,京黄105。推广种植的还有县内1975年育成
的惠单1号,1976年育成的惠单2号。
大豆县内品种有大黄豆、铁竹杆、老虎眼、牛角齐、白花槽、吊死鬼、高梁黑、
高梁红等,均适应性强,大都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评选推广了铁竹杆、
高梁红两个品种。 1965年引进的小青豆,耐瘠簿,早熟,适宜夏种,出油率高。
1970年后,年种植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50%。1985年仍种植较多。
1972年引进的齐黄1号, 粒大圆,光泽好,出油率高,适宜中肥水,抗倒伏。年
种植面积曾占大豆总面积的30%。1984年,被鲁豆4号代替。 1984年引进的鲁豆4
号,早熟,高产,抗病,适宜夏种。1985年,种植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60%。
1964~1985年,引进的良种还有掖县大粒黑、向阳1号和文丰7号,皆种植时间较
短,面积很少。
谷子当地品种有大金苗、小金苗、毛谷、龙爪谷、十里香、刀把齐等。其特点耐
旱耐瘠簿,品质好,产量低。1978年引进的青到老,早熟,适宜夏种。年最大种植面
积占谷子总面积的30%。 1984年基本停种。 1981年引进的豫谷1号,早熟,宜夏
种, 产量高,质量好,抗病抗倒伏。1984年,种植面积占谷子总面积的30%。1 985
年基本停种。 1983年引进的鲁谷4号、 5号,早熟,宜夏种,产量高,质量好。
1985年,种植面积占谷子总面积的70%。
1962~1985年,引进的良种还有昌淮633、华农4号和柳条青,多为搭配种植,种
植时间短,面积小。
高梁当地品种有打锣锤、鞑子帽、白萼白、大红袍、歪脖子、黑萼黑和长挺秀。
打锣锤、白萼白和大红袍种植较多。 1964年引进的雄岳253,生长期较长,春种,
也可夏种,产量高,品质好,年最大种植面积占高梁总面积的30%。1966年后,被杂
交高梁代替。 1968年引进的遗杂19号和晋杂5号,早熟,夏种,产量高。1970年,
种植面积占高梁总面积的40%。 1971年引进原杂10号,早熟,夏播,产量高,质
量差,年种植面积占高梁总面积的30%。1974年后停种。 1974年引进的渤杂1号、
3号, 白高梁,早熟,夏种,产量高,质量好。1976年,种植面积占高梁总面积的30
%。1980年停种。
1960年以来, 还引进过遗杂7号和多穗高梁,均种植少,数年后停种。70年代,
复换为打锣锤和歪脖子。
水稻1958年,县内引进天津小站银方水稻。以清河镇、辛店、胡集公社为重点,
种植面积1.3万亩。 1967年引进的京引33,为中熟品种,抗病力强,增产潜力大。
年最大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60%。1968年引进的农星51,系晚熟品种。年最大种植
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30%。
1960年以来, 还引进水稻良种桂花黄、珍珠矮、农垦57和方津2号,均为搭配种
植,面积较少。
地瓜当地品种有大红皮和二红皮,适应性强,产量低。
1950年后,引进种植胜利百号,结瓜集中,产量高。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地瓜总面
积的40%。因易患黑斑病,难贮存,1960年后被淘汰。1962年引进的52-45,质量好,
甜味强, 水分大, 出干率低、抗黑斑病。1964年,种植面积占地瓜总面积的20%。
1967年停种。 1965年引进的济薯1号,产量高,质量好,出干率高,抗黑斑病,易贮
存。年最大种植面积占地瓜总面积的20%。1977年后陆续停种。
1950年以来,引进的良种还有农林四号、南京九二、烟薯1号、徐薯18号和鲁薯1
号,多种植时间短,面积较小。但农林四号瓤细腻,甜味强,至今仍有种植。
棉花晚清和民国时期,当地品种有小百棉和紫花棉(均称中棉),特点是绒短粗,
产量低, 适应性强。1934年,小赵农场试种美国棉。次年推广美国棉种17.54万斤。
此后种植面积多于中棉。1954年引进推广斯字棉,年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30%。
1957年引进推广的岱字棉,产量高,质量好,年最大种植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30%。
1978年, 被鲁棉1号代替。 1961年引进推广的徐州1818,产量高,衣分高,品质
差。1964年种植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40%。1978年后停种。 1978年引进推广的鲁
棉1号, 结铃性强,成熟早,耐蚜害,产量高且稳定。1981年种植面积占棉花总面积
的50%。因品质差,1982年停种。 1981年引进推广的鲁棉5号,产量高,衣分高,
年最大种植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50%。
1950年以来,引进推广的良种还有高密933、徐州209、徐州142、鲁棉2号,均种
植面积小,时间短。
红麻县内1966年引进,产量高,质量好。1978年,种植面积8600亩,代替了当地
苘麻。
花生当地品种有一窝猴,一串铃。产量均低。一串铃结果分散,收刨费工。1964
年引进的伏花生,结果集中,生长期较短,产量较高。年最大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
的50%。 1972年引进的白沙1016,中型果,结果集中,适应性强,产量高。年最
大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的50%。 1975年引进的反修1号大花生,为高肥水品种,
产量高。 年最大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的30%。 1980年引进的海花1号大花生,
株型直立,结果集中,产量高,抗叶斑病。1985年,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的50%。
同年,引进花27大花生,产量高,出油率高,年最大种植面积占花生种植面积的30%。
1964年以来,引进的良种还有油果、徐州68-4,种植时间都较短,面积也较小。
西瓜当地良种有三结义、三白、黑油皮等。其特点:产量低,种植历史长。1982
年密宝传入县内。该品种早熟,产量低,甜味强,种植较少,数年后停种。1984年引
进的中育6号, 产量高,瓤脆甜,含糖分高。1985年种植面积占西瓜总面积的三分之
一。
1985年引进郑州3号,种植面积较少。
白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当地良种有连心壮、青把叶、三叶瓦、天津绿。
1979年引进包头白。1981年引进山东4号。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种植较多。
西红柿1963年引进济南粉红,1964年引进济南大红,1978年引进强力米寿;1984
年引进强丰、北京早粉,引进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引进的其他蔬菜良种有牛奶茄, 济南长茄,柿子辣椒
(甜、辣两种) 、羊角辣椒,津研1号、2号、4号黄瓜,济南叶儿三黄瓜,长春密刺黄
瓜,寿光韭菜,马莲韭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之豇28~2豆角等,种植均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