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83&run=13

清朝至民国初期,县内种地只施农家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施用农家肥
的同时, 积极推广施用化肥。1960~1969年,全县年平均施用化肥4720吨。1970~1
979年,全县年平均施用化肥14903吨。1980~1985年,全县年平均施用化肥74803吨。

肥料种类
圈肥系畜禽粪便,垃圾污土,碎草烂柴等入圈加土混合,灌水发酵而成。主要为
基肥。畜舍粪便、垫土经堆积密封发酵,民谓之“厩肥”。露天栏养家畜,积聚粪便、
垫土,在牲畜践踏下发酵的肥料,民谓之“栏肥”。1950年后,厩肥、栏肥一般皆入
圈发酵为圈肥。
大粪(人粪尿)多置空场晒干施用,主要作种肥,亦作基肥。有的混入土杂肥施用。
饼肥主要为棉籽饼和豆饼,粉碎施用,民谓“细肥”。多为追肥、种肥。1952年,
县供销社销售饼肥(棉籽饼、豆饼)648万公斤。后因化肥增多,施用量逐步减少。
堆肥于夏季高温多雨时,用麦糠、麦秸等与土混合,加适量圈肥或人粪尿,以水
和匀,堆积,密封,顶面中部不断浇人尿、污水等,发酵为肥。秋种小麦用做基肥。
1960年后,用人粪尿、圈肥、土或加麦糠,按比例混合,以水拌匀发酵者称“三合一”
或“四合一”肥料,肥效较高。
绿肥于高温多雨的夏季,用麦糠、麦秸、青草和土,加入部分圈肥或畜禽粪便,
填入坑中或洼处,灌水和匀,沤制发酵为肥。种麦时做基肥施用。
其他土杂肥草木灰为含钾较高的农家肥,民间习惯与人粪尿混合积肥,影响了肥
效。后随着科技常识的普及而有所改变。炕洞和锅头,扒出捣碎,亦均为肥料,且多
为追肥。1960年前后,始挖湾泥,凉干捣碎为基肥。后扩大到扫碾道、磨道土、挖鸡
窝、圈底等为肥料。这些土杂肥,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效果显著。
氮肥1953年,始用硫酸铵,当时称“肥田粉”。初施多做底肥,后为追肥。一般
亩施10~20公斤。因残留物质多,对碱地不利,后停用。1956年,始用尿素。尿素含
氮量46%,肥效高,一般做追肥,也做底肥,近年来亦用作叶面喷肥。1967年,始用
碳酸氢铵。碳酸氢铵挥发性强,一般做底肥。1972年,始用氨水。氨水挥发性强,多
做底肥,亦作追肥。1980年后,碳酸氢铵施用量占氮素化肥的70%。
磷肥1957年,始用过磷酸钙,多做底肥,亦有的适量掺做堆肥和沤绿肥。1970年
后,始用钙镁磷,多做底肥。1980年后,因钙镁磷难溶于水,肥效慢,施用量减少,
过磷酸钙的使用量则占磷肥使用量的70%。
钾肥1980年始用硫酸钾,主要用于缺钾高产地,用量较少。
复合肥1980年始用硫酸二胺等复合肥。复合肥肥效高,施用方便,多为底肥或种
肥。
微量元素肥1980年后始用硫酸锌。用做底肥,亩施1公斤。喷施0.1%水溶液,每
亩75~100公斤,多用于喷洒小麦、棉花、蔬菜等。
微生物肥1950年后, 始用根瘤菌进行花生拌种。1970年,推广磷细菌5406、920
菌肥,数年后停用。
施肥方法
基肥亦称底肥,多以土杂肥充之。耕地前匀撒田间,耕翻地下,为基础肥料。亦
有的耕地时撒至沟底,称之“犁底肥”。1960年后,推广磷肥做底肥。1970年,始用
氨水作犁底肥,亦用硫酸胺、尿素做犁底肥。
追肥在作物生长期间,加施肥料。有撒施、穴施、耧串施及冲施等方法。追肥数
量及次数,因作物而定,一般2~5次。
种肥播种时施肥。有用肥拌种和播前耧串肥等方法。1950年前,以大粪、饼肥、
煮熟的大豆及优质圈肥为种肥。1960年后,始用氮素化肥作种肥。1980年后,增用氮
磷复合肥作种肥。
喷肥亦称“根外施肥”。多在作物生长后期,对叶面喷施肥料。1970年后,始用
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水溶液进行小麦叶面喷肥,后亦对玉米、棉花等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