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伊斯兰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524&run=13

传入及发展
伊斯兰教,由公元七世纪阿垃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信仰者称“穆斯林
”。此教有六项基本信条:信安拉(真主),信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经
典(古兰经),信死后复活、末日审判,信一切事物均由安拉前定。
元朝初期,始有回族穆斯林迁入惠城宋家营、西北营、西南营、大王营居住。清
朝李之芳的后代与伊斯兰教徒发生冲突,回民被赶出惠城。1920年,又有5户教徒迁
入惠城定居,秘密地过宗教生活。抗日战争期间,伪武定道尹刘景尧和皇协军司令刘
佩忱都信伊斯兰教,在惠城购买民房作清真寺,教徒们开始公开过宗教生活。期间,
20多户教徒迁居惠城。
解放后,鼓楼街的清真寺得到了维修。1985年惠民镇回族管委会在三义庙街新建
清真寺一座。是年,全县有伊斯兰教徒200余人,属正统的逊尼派中的哈乃斐派。他
们有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五项基本功课。伊斯兰教历有三个重大节日:3
月12日为重纪节(穆罕默德诞辰),10月1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尔代节),12月10日为古
尔帮节(又称宰牲节)。解放后,伊斯兰教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一些封建性的制度
。清真寺的事务工作,解放前由德高望重的2至3名教徒组成乡老会管理。解放后,开
始由渤海区回族协会和乡老管理,后相继由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回族贫下中农管理委
员会、惠民镇回族管理委员会管理,宗教活动及清真寺教务则由“阿匍”掌握和主持

清真寺
西北营清真寺位于惠城西北营街罗家井附近,建于元、明时期,规模较大。172
2年左右,因侮教事件该寺被彻底毁坏。
苏家角清真寺址在惠城苏家角街。1940年,伪武定道尹刘景尧(济阳人,回族,
伊斯兰教徒)购置民房7间,改作清真寺,占地1亩。解放后,分给回族群众居住。
鼓楼街清真寺位于惠城鼓楼街。1940年,伪皇协护民军司令刘佩忱(河北沧州人
,回族,伊期兰教徒),购置民房改建而成,有礼拜殿3间,讲堂4间,沐浴室3间,占
地1亩。195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1958年,因扩建街道,大门、沐浴室拆除,
讲堂售给回族群众。1985年,惠城穆斯林将地产全部卖掉。
三义庙清真寺位于惠城三义庙街。1985年,回族穆斯林利用募捐、集资等方式筹
建。建有北屋5间作礼拜堂,南屋2间作沐浴室,自成院落,占地1.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