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520&run=13

传入及发展
道教为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祖,尊
张道陵为天师,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早期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后演化为全
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派。全真道徒出家,不食晕腥,不能结婚。正一道徒可居家,可食
晕,可结婚。从庙宇修建的资料看,道教在惠民县盛行于宋代。1102年(北宋崇宁初
年),县城内外先后建庙宇20多座,大多住有道士主持庙规。元朝,道教的发展受到
一定影响。明朝道教又开始兴盛起来,县城先后建起了城隍庙、药王庙、宴公庙、三
皇庙等庙宇。城南申家桥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三官庙。清朝道教仍较兴盛,城内修建了
泰山庙、关帝庙。城南有些村也修庙建寺,如三皇庙村的三皇庙。据1920年《惠民县
乡土调查录》记载,惠城有道院14处1934年《续修惠民县志》记载:“邑境之城隍庙
、北行宫(泰山庙)、南乡申家桥之三官庙等处,皆住有道士,近多星散,唯申家桥有
自置产业,于今犹存。”
民国时期,道教逐渐衰败,庙宇毁坏甚多,道士人数锐减。至惠民解放初,城内
仅有道士2人,以后相继去世。1950年后,各处寺庙先后被拆除占用,道教逐渐消声
匿迹。
庙宇
城隍庙位于惠城城隍庙街,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1779年重修,宏伟壮观,
每年农历九月初七有庙会。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将庙中神象砸碎。后改为省立第
四中学女子部,解放后改建为毛巾厂。
药王庙位于惠城西南角。原为明代大宦官魏忠贤生祠,后改为药王庙,每年农历
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解放后拆除。
泰山庙亦谓泰山行宫,位于惠城察院街北。建于1824年(清道光四年),逢古历三
月初八有庙会,后因年久失修倒塌。
三官庙位于申家桥乡,桥旧名固安,与庙同时建成。明朝道人刘守阳募捐15年,
集金三千多两,在邑人陈琚帮助下成此善事。
三皇庙位于姜楼乡三皇庙村东,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每年旧历三月三日、五月
五日、九月九日打会,非常热闹。解放后,庙院由姜楼区三皇庙完全小学使用。
其他庙宇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县志载,县内另有20多处较大庙宇:八蜡庙(位
于南关外)、文昌庙(位于城内学宫东侧)、火神庙(位于县衙东南)、龙王庙(位于县衙
西南)、马王庙(位于府衙东南)、旗毒县系庙(位于城内千户所内)、玉皇庙(位于县衙
东南)、木星庙(位于城内宴公庙街南部)、三官庙(位于西南营)、金星庙(位于城内西
南营)、白衣庵(位于城内糖坊街)、真武庙(位于惠城北门)、宴公庙(位于惠城胡家街
)、三皇庙(位于城内三皇庙街)、关帝庙(位于城内关帝庙街)、红楼(亦称观音庙,位
于城内西门街)、魁星阁(谯楼位于城墙东南角之上)、张仙庙(位于县衙东南)、太公
庙(位于城内北校场)、大王庙(位于大年陈乡榆林村)、白老人庙(位于大年陈乡王枣
家村)、文昌阁(位于姜楼乡王判镇)。
解放前,县内各村镇多建有土地庙、龙王庙等较小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