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509&run=13

服饰清末及民国时期,境内民众习惯穿长裤短上衣,夏着单,冬穿棉,春秋有夹
衣。为挡风御寒,春秋季节男人常外着大褂,冬季外套棉袍。结婚或喜庆应酬时,女
人多穿绸缎料镶边上衣和绣花裙、鞋。男鞋有园口鞋、软邦鞋、双脸鞋(俗称踢死牛)、
棉鞋、毡靴、毡疙瘩等。帽子有疙瘩帽(习称帽垫)、毡帽、三大扇帽。女鞋有单鞋、
木底鞋、棉鞋、毡鞋等,帽子有帽盔(俗称夹板帽)、捂头顶帽、车头帽。制衣布料大
都为家纺家织的土布(亦称粗布),少数富豪乡绅常用细布(机制布,俗称洋布、市布)。
男女服式下衣雷同,均上口肥大,腰无开门,下口以裹腿带系于腿腕,称大裆裤。男
上衣多为前胸中间开襟的对襟袄褂,女上衣和男长衣为或左或右开襟的大襟式。服装
颜色男以青、兰、白为主,女以青、兰、红、绿、花居多。衣扣多为布卷绳编结的疙
瘩扣,少有琉璃扣或铜质空心扣。妇女饰品有手镯、戒指、耳坠、簪、钗等。
解放后,制衣面料渐以细布取代土布,诸如平布、华达呢、条绒等。除部分老年
人仍穿旧式裤袄外,多数民众则穿中山服、国防服、列宁服等。1970年后,化纤织品
、线衣、绒衣、毛衣等进入普通家庭。1980年后,夹克、西装、面包服、长短裙渐成
流行服式,毛呢料和皮质服装也不鲜见。机制平底鞋、方口鞋、五眼鞋、松紧口鞋、
胶鞋、皮鞋、高跟鞋已成男女鞋式主流,佩戴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金银首饰者
也日益增多。
饮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高梁、玉米、大豆为主粮,辅以谷子、绿豆、小豆
、黍稷等杂粮,统称粗粮。一般每日三餐,早晚以稀饭或粥佐食,冬闲时多一日两顿
饭。家常食品为窝头、饼子,菜肴以自家腌制的咸菜、豆酱为主,间食辣椒、菠菜、
白菜、韭菜、豆角、萝卜、南瓜、茄子之类,且多自种自用。不少人家半年糠菜半年
粮,常以糠窝窝或菜团、菜糊饼充饥。小麦为细粮,唯逢年过节、待客、老人小孩及
富有人家食用。常见面食有馍馍(馒头)、花卷、烙饼、面条、蒸包、水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至1980年,温饱基本解决,但仍以
粗粮为主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麦成为主粮,粗杂粮居次。馒头、烙饼、面
条成为家常便饭。蔬菜品类日渐增多,元葱、土豆、西红柿、甘兰、菜花、莴苣、芹
菜、蒜台、蘑菇等已成普通菜,鱼、肉、蛋类菜肴也为饭桌上的常见之物。
县内人民喜饮茶,尤爱茉莉花茶,一般人家均备茶自用和待客。酒多为待客之用
,手头宽余者亦常自饮。逢客人进家,先茶后酒,酒罢上饭。筵请宾朋,讲究菜肴丰
盛,少则8菜4大件,多则十几道菜几十个品种。
居住惠民解放前,民众多住平顶房,少数富户有瓦房。平房为青砖砌基,土坯垒
墙,以梁檩搭制顶架,上复苇箔柴草,泥土封顶,每年重新上泥一次,以防漏水。砖
基层数为单数,有5层、7层、9层、11层、13层不等。一般房屋三间或五间,每间房
上的檩条亦为单数,或5根或7根、9根、11根、13根。房门为3~5公分厚的木质双扇
门,冬季加按风门子,夏季挂竹帘或苇帘。窗为木质多棂,平日能通风降温,冬季则
糊白纸挡风保温。多数院落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北屋称正房,多是长辈居住;余谓偏
房,住晚辈或贮粮藏物。人们习惯睡土炕,少有睡床者。锅灶多与土炕连为一体,以
便冬季睡火炕。晚上点油灯照明。
解放后的30年内,农村住房变化不大。自1980年以来,砖瓦房明显增多,且多电
灯照明,不少户冬季用火炉取暖做饭,渐以铁床、木床取代土炕。
行动境内人民素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之良习。农忙季节尽日忙碌,入冬后
尚有不少人家忙于副业经营。妇女更为勤奋,早起晚眠,纺线织布,缝洗做饭,饲养
畜禽。探亲访友或赶集上店,旧时多步行或乘坐畜力车,亦有骑马、骡、驴者;如今
外出多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偶有步行和乘坐畜力车者。如有人家修房盖屋或遇
红白大事,全村青壮年均自动出力相助。空暇之时,成年人常下方、打扑克,老年人
常下棋、垂钓,少儿则以跳房、打瓦、丢窝、踢毽子、跳皮筋为娱乐活动。近年来,
听收录机和看电视渐成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城镇的一些中老年人还常于早
晚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剑术、做气功、跳健身舞等,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