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艺术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443&run=13

1934年, 惠民县民众教育馆曾成立国剧团,因时间很短,影响不大。1945~195
2年期间, 渤海区曾在惠城建立渤海文工团和渤海军区文工团。渤海文工团下设话剧
团、歌舞团和京剧团。话剧团和歌舞团驻惠城大王营街,京剧团驻城东小崔家。渤海
军区文工团驻惠城西北营街。1951~1985年,县内的艺术团体有吕剧团、京剧团、东
路梆子剧团和文工团等。
惠民县吕剧团1951年8月,经县府文教科批准,由吕立东、王增珍、王增海3人为
首, 选招30余名演职人员建立惠民县吕剧团。农闲时,巡回售票演出。1956年3月18
日正式成为专业剧团,王增珍为团长,演员有高传兰、王兰香、李荃生、王英俊等。
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拾玉镯》、《小姑贤》、《兰桥会》、《借当》等。《庵堂
认母》一剧,曾参加山东省文艺汇演。
1958年,惠民滨县合并后,该团与滨县吕剧团合并,仍名惠民县吕剧团。1961年
分县时归滨县。
吕剧团历时11年,共演出剧目约200个,曾到惠民地区各县和淄博、德州、东光、
杨柳青、济南、聊城、范县、肥城、泰安、莱芜、微山等地演出。
1982年12月,惠民县文工团组建为惠民县吕剧团,俗称后吕剧团。1982~1985年
期间,剧团有演员职工30多人,主要演员有吴会香、李明、尹铁成等,李智彦、樊洪
来等人先后任团长。 剧团的主要剧目有《粉妆楼》 、《小姑贤》、《姊妹易嫁》、
《王小赶脚》、《借年》、《双借亲》、《凤凰坠》等。
惠民县吕剧团上演《借年》
惠民县京剧团1952年9月, 何坊区牛茁村村民牛明堂、常庄村民张树彪筹借资金
并聘请宣庆芬、张延宝、张占魁等40余人为演职人员,组成惠民县东升京剧团,京剧
团成立后,曾到鲁北各县演出。因剧团是私立性质,入不敷出,于1954年8月解散。
是年9月, 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以东升剧团为基础建立惠民县群声京剧团。张延
明任团长,白亚南、徐全金任副团长。
剧团演出剧目有100多个, 古装戏有《失空斩》 、 《甘露寺》、《群英会》、
《卧龙吊孝》 、 《二进宫》、《四进士》、《望江亭》、《铡美案》等,现代戏有
《白毛女》、《夺印》、《刘介梅》等。剧团曾活动于鲁北、鲁中及河北南部。1960
年1 2月撤销。
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建于1956年,主要演员有左兴明、左兴
亮、戴凤林、刘长庚、房凤亭、王鹤光、孟昭先等人。演出的传统剧目有30多个,还
演出了一些现代剧。 1956年9月,剧团排演的《白虎帐》曾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
摩汇演,刘长庚获演员二等奖。改编的《马二送祟》和《杨三孝打鞭》,参加省、地
文艺调演,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剧团移植了七本联台剧《五凤岭》和五本联
台剧《佘赛花》,还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如《丰收之后》、《送肥记》、《芦荡火种》、
《江姐》等。
东路梆子演员中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乐队伴奏乐器有大胡琴、月琴、
小三弦、二胡、低胡、鼓、锣、梆子等。唱腔板式有大慢板、慢二板、尖板、导板、
三七板、哭腔板。曲调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戳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等。
曲牌有大、小开门和水龙吟、点绛唇、大泣颜回、寄生草、五马将令水等。
“文化大革命”前夕,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是全国唯一的专业的东路梆子剧团。
“文化大革命”初期,剧团受到冲击。1967年6月,剧团解散。
惠民县文工团惠民县文工团的前身是1970年建立的惠民县文艺宣传队。1978年更
名为文工团。
1970~1978年期间,文艺宣传队的主要活动是在县内各公社驻地巡回演出,到集
市街头、水利建设工地开展宣传,为重要会议和驻惠部队演出节目。1976年,宣传队
排演的东路梆子《挖肥记》曾参加省文艺调演。宣传队演出的剧种剧目有歌舞:《做
军鞋》 、 《苇子高民兵连》;京剧《沙家浜》、《红云港》、《十五贯》;豫剧:
《朝阳沟》、《李双双》;歌剧:《立新风》、《红军帽》、《一担水桶》;吕剧:
《都愿意》 、 《追报表》、《半边天》、《根深叶茂》;东路梆子:《挖肥记》、
《捉狐狸》。
1978~1982年期间,文工团有演员、职工40多人,刘振洲、李智彦先后担任领导
职务、主要演员有白清然、吴胜元、李明、苗英连等。文工团演出的剧种和剧目有吕
剧:《逼婚记》、《龙凤面》、《春草闯堂》、《李二嫂改嫁》、《三滴血》、《一
坛银元》、《墙头记》;东路梆子《来拉嫂》、等。文工团曾到淄博、桓台、滨县、
高青、沾化、邹平、济阳、商河、临邑、阳信、无棣、庆云、盐山、孟村、海兴等地
演出,受到欢迎。
1982年。文工团组建为惠民县吕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