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430&run=13

为开展农民业余教育,清末县内建立通俗讲演会。1920年,讲演会改称讲演所,
定址大寺千佛宝殿,增设图书馆和巡回文库。1926年讲演所迁至十字街路北,进行巡
回讲演。1927年,移址大寺对面路南楼房,楼上存书,楼下阅览。1928年,改名民众
教育馆, 当时有馆员6人,分别负责演讲、教学、借阅等事务。1929年,附设民众补
习学校,有73名学生,开设算术、国语、常识、党义、珠算等课程,学制一年。
1931年,民众教育馆于各区创办民众学校,刊发《民众周报》,开辟农事试场。
是年馆址迁至惠城东南角,成立国剧社,开办民众俱乐部,开展种牛痘、捕蝇、识字
运动和举办毽子、 脚踏车、 象棋等体育竞赛。1934年,建11区巡回文库,成立国术
(武术)馆,后增设常家、河东高分馆。抗战前夕停办。
民众教育馆的开办宗旨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健康教育,提高
民众素质,改造社会,救国图强。
1934年9月, 县乡村教育辅导委员会建立,麻店区被定为乡村教育试验区,办事
处设在麻店学校。开始,试验区的基本施教范围定在麻店区的近乾乡、近西乡、中西
乡、 远西乡、近坤乡的29个村。计划5年内使乡村教育试验普及麻店全区。试验区设
主任1人, 由县府第五科科长兼职。另设巡回导师1人,民众班主任1人。试验区开办
民众夜班17个,学生515人。各村小学设有代笔、问字、阅报处。教员组织有读书会、
教学研究会、国术社讲演讲,逢集定期讲演,集空赴各乡巡回演讲。
试验区在麻店街设家庭工艺传习所1处,招妇女1个班,学习染织;组织美棉产销
合作社12处;设民众治疗所,提倡健康教育;设药箱两处(王家店、文家寨);开办民
众俱乐部1处。实验区的开办目的同民众教育馆同。1937年停办。
194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是年,全县办起冬学 (含午
学、夜校)307处,7000余人参加学习。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及妇婴常识。
1952年,开始推行速成识字法。经过15~20小时的学习,即可全部学会59个注音
字母,再经过100小时注音识字学习,即能查阅字典,学习较好者可识汉字1500个。
1953~1954年冬, 冬学工作蓬勃发展。全县有政治班845个,男学员2.13万人,
女学员1.19万人,政治民师948人;文化班1016个,男学员5906人,女学员14501人,
文化民师1101人。政治课讲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关农村政策,鼓励农民把余粮
卖给国家,支援灾区同胞和国家建设;文化课以识字为重点。为确保冬学健康发展,
县政府规定:政治民师由各区负责统一配备,多由驻村干部担任;文化民师由初、高
中毕业生和优秀扫盲毕业学员担任。
1955年,有800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全县13.4%的人参加学习。高级班有27个,
学员1130名。至年底,有100名学员达高小毕业水平。
1956年,遵照中共中央和省委指示,县委组成扫盲领导小组,并建立89个扫盲中
队,702个分队,计1.67万人的扫盲队伍,农民业余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1962年,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民校还编排文艺节目,编写村史、家史,开展积
肥、植树造林等活动,为使教育更加适合农村实际,民校还加设农业技术、珠算、应
用文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教育受到冲击,一批新文盲产生。
1978年,县委组建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各公社教育组配齐扫盲干部。教育局组
织78名教师成立扫盲工作队,配合基层进行工作。
1979年底,全县1.15万名青少年脱盲,非盲率(即在应脱盲对象总数中的比率)达
87%。1985年经地区验收,惠民县完成扫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