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427&run=13

农业职业学校
甲种农业学堂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武定府创办,经费由府属10县摊捐。
1911年棣州公学高等小学40余人转入该校。1913年并入青州甲种农业学校。
乙种实业学校1911年创办, 校址在惠城东门里高姓宅内。 1913年迁址三学寺
(今县文化馆处),改称乙种农业学校,专办蚕科,先后共招10个班,约毕业150人。
1926年,奉命改为职业学校。因实验不便,于1930年迁三区歇马亭之泰山行宫,称县
立职业补习学校。招农、工、商科各1个班。1931年停办。
惠民县农业学校建于1959年春,校址在惠城公社大崔家村。由社会主义建设大学
解散后留下的300名学生分为6个教学班,主要课程有土肥、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园
艺、气象,加授语文、数学等基础课。1961年6月停办。
惠民县农业职业学校直属省第二教育厅,校址在今何坊中学。1964年招生,开设
普通中学课程和农业专业课程,并辟有供学生试验用校田地。1971年改为普通高中。
惠民县“五、七”大学1976年秋,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由县委决定举
办,县委宣传部部长任校长,校址在第三堡公社何李村。办学宗旨是培养农村急需科
技人才。学生来源由各公社推荐。先后招9个班,培训学员420人。1981年停办。
惠民县农业技术学校建于1978年,校址在何坊中学。1979年开始招生,共招三期,
每期两个班100人。 1981年迁址三堡乡何李村,改称惠民县第一农技中学。其课程除
普通高中课外,还有农学、兽医等,学制三年。学校有农场、印刷厂,购买了汽车、
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发电机等机具,年勤工俭学收入万元左右。
惠民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农技二中)1981年由毛刘高中改办。是年10月,招木工、
文艺两班40多人。 1983年招1个班,上普通高中课。1984年起,每年招两个班约10 0
人。学校有面粉加工、木工、电汽焊、照像等对外服务项目。另有汽车、拖拉机、发
电机、电动机、柴油机、水泵等机具。
其他职业学校
王判镇私立通财职业学校建于1925年,由和字约、平字约(相当于现在的乡)联合
举办,在王判镇和大路家同时开班。因和字、平字两约在天津做生意的比较多,当地
急需商业人才,公推济南商业专门学校毕业生李华璋任校长。主要课程有英语、国文、
算术、珠算、历史、地理、商业学、商业簿记。1926年改为县立第五高小。
渤海公学1945年8月, 耀南公学由博兴迁至惠城,改称“渤海公学”,该校是渤
海区最大的综合性中等学校, 直属渤海行政公署领导。学校设有干训班和学生班。1
947年, 干训班分为会训班、地干班。学生班有3个师范班,2个中学班。学校主要办
事机构为教导处,教导处下设生产股、图书馆、文印室。教职员工分供给制和薪粮制
两种,学员干训班是供给制,学生班是公费制。生活费用为每月60斤粮食包干。
学校生产股建有火硝厂、肥皂厂、磨房等,经营利润用以弥补经费之不足。学生
劳动报酬用以补充生活费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劳动安排得很紧张,生活也很艰
苦。
1947年, 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5月,飞机轰炸扫射惠民城,渤海公学学
生班的住处附近落了3枚炸弹, 墙上弹痕累累,学生只好白天到城外学习,晚上回校
住宿。麦收后,学校除生产股外,全部搬到农村。学校总部住大付家,师生分住于家
寨、于陈、于韩3个村(皆属现梁家乡)。
战争年代, 尽管学校的条件很差,但师生情绪很高涨,学习成绩也很突出。194
7年一年就培养了数百人到机关、 部队、工厂去工作,到高等学校去深造。地干班50
0百人, 都是来自农村的积极分子,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后,组织了土改复查队。
复查结束后,分配到地方工作。学生班一批接一批的毕业生分别充实到教导团、行署、
渤海印刷厂等部门。这年10月,山东大学迁到钦风一带,渤海公学师范班学生全部毕
业,接着被输送到山东大学深造。1948年6月,渤海公学并入渤海区干部学校。
渤海干校抗日战争胜利后。 为培养各类干部,1948年6月建立渤海干校,由渤海
区党委直接领导,校址在今何坊乡前后陈一带。校部分秘书、教育、总务、行政、人
事五科。 学员分青年队、行政队、财政队、实业队、工商队、直属队共23个中队,2
094名学员, 干部职工208人。至1950年渤海行政区撤销,学校停办,共毕业学员196
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