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418&run=13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五年,高等小学堂四年。
1912~1916年,执行国民政府壬子癸丑学制,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1925年,
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惠民县小学仍沿用
旧的“四二制”。1969年冬,全县普遍将“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即五年完
成小学阶段的学业,不分初小、高小。至1985年,小学学制仍为五年制。民办小学与
公办小学一样。工读小学未做统一规定。1982年开办聋哑学校,学制为六年。
第四节管理
清末,学校有官立、公立(几个地方政府联办)、县立、私立等多种办学形式。民
国前期,多为公立(国立)、私立。抗日战争时期,县内三种政权并存,学校管理各有
不同。多数学校在日伪政府或国民党政府备案,领取一定津贴。抗日小学由抗日民主
政府领导,各校多由所在村村长任校董。解放战争时期,县人民政府接管原有公、私
立学校,贯彻执行“维持原有学校,并逐步做可能必要的改善”的方针,各区配备文
教助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大多数学校为公办 (国家拨
发经费),以后有集体办(村办)和联办(数村联合办学)形式。
1969年冬,小学下放各生产大队管理,实行教育行政部门与公社管委会双重领导,
以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初级小学实行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的中心校长(又称学区组长)
负责制。教学业务由中心校长、区(乡)校长(后称公社教育组长、文教助理)负责领导,
学校事务由大队党支部负责管理。完全小学的管理体制是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
工负责制。县直属小学由县教育局负责管理。1984~1985年,公社改称乡镇,各乡镇
设教育助理,负责乡镇教育工作。
第五节部分小学简介
岱北小学山东省立岱北公学,创办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7月,初名为棣州
公学。1913年,学校直属岱北道,易名岱北公学。是年,将尊经阁、明伦堂、崇圣祠、
诗礼堂、金丝堂改建成教室和礼堂,礼器库、乐器库改为教职员宿舍,原清政府的府、
县学旧署改为学生宿舍。
1921年, 公学设教务、训育、事务3处,处下设股。1929年成立董事会,董事由
11人组成。同年,学校改名为惠民私立岱北小学。
1936年,岱北小学成立30周年,闫容德等省内外知名人士60余人出席了校庆活动。
当时学校有教学班9个,学生426名,教职员30名。在学校设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等方面,岱北小学于鲁北各小学中名列前茅。
岱北小学自1906~1936年, 共招生43个班,毕业39级,毕业生1358人,升学者6
23人,升学率达45.9%。1938年冬,日军第三次入侵惠民时停办。
育德女校1911年(清宣统三年),惠民育德女校创建,校址在尊经阁。1913年10月
迁至敬业书院。始为初级小学,1914年增设高级小学班,校名称“惠民县育德高初两
等女子小学”。1919年,小学改校内祠堂为教室附设师范科,招收本校高等小学毕业
生,学制二年。1921年有29名学生毕业,大部从事教育工作。在举办师范科的同时,
学校还创办了幼稚园(始称蒙养院),招收8岁以下女童一个班。1934年5月,校名改称
“文庙前街女子学校” 。学校时有初级班、高级班、幼稚园共7个班,244名学生。1
937年因日军入侵,学校停办。
实验小学惠民县实验小学,校址在惠民城里十字街以西路北,是由民国时期的省
立女子二中演变而来。日伪时期为县立中心模范小学,解放初为市立小学。1948年惠
民市并入惠民县后, 市立小学与志诚小学合并,称惠民县城关完全小学。时有教师1
0余人,四个教学班,其中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复式教学,五、六年级单式教学。
1949年春,改为渤海师范附属小学(简称渤师附小) 。1950年称惠民师范附属小学(简
称惠师附小)。学校教学多用自编教材。1950年下半年用省编教材。
1966年11月,惠师附小更名反帝学校,与惠民师范脱钩。
1969年,始招初中班两个,后发展到4个班。小学由6个班扩至10个。在校学生由
1966年的400余人增至1000人。 1970年,学校划归城关公社教育组管辖。1978年被定
为地、县两级重点学校。1980年6月,列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称惠民县十字街学校。
此时,学校有教学班19个,学生1000余名,教师51人。1981~1983年,初中毕业3 33
人, 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和惠民一中、惠民二中、惠民三中的有201人,升学率60%以
上。1984年,惠民县十字街学校改为惠民县实验小学。学校停止招收初中生,增招小
学两个班,有教师48名。
惠民县实验小学从1949~1985年共向社会输送高小毕业生2400余人, 初中生160
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