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38&run=13

洪灾境内洪灾,主要来自黄河,次为徒骇河、沙河。1840~1985年间,惠民县共
发生河患51次,其为害之深,损失之大难以估量。主要洪灾年有: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秋,大雨,河溢。
1852年(清咸丰二年),河溢伤禾。
1855年(清咸丰五年)秋,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灌入大清河,白龙湾决口,徒
骇河、沙河涨溢,漂没庐舍田禾。
1856年(清咸丰六年),黄河上游决口,徒骇河漫溢。
1857年(咸丰七年),黄河上游决口,徒骇河溢。
1863年(清同治二年)秋,河水溢。
1865年(清同治四年)夏,黄河口决于张家坟,徒骇河、沙河皆溃。
1868年(清同治七年)秋,黄水复来,灾情严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秋,黄水复来,徒骇河、沙河涨溢伤禾。
1871年(清同治十年),黄水复来,徒骇河水溢。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黄水复来,徒骇河水溢。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秋,黄河决口于白茅坟(即今南北王)。
1878年(清光绪四年)秋,黄河决口于白茅坟,水入徒骇河;九月十五日又决张家
坟,徒骇河泛溢,县境63个村庄受灾。两处决口800丈。
1882年(清光绪八年)夏,黄水复来,徒骇河漫溢。
1883年(清光绪九年)正月二十四日,黄河决口于清河镇,徒骇河漫溢。
1884年(清光绪十年),黄水复来,徒骇河漫溢。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夏,黄水复来,徒骇河溢。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农历三月初七日,黄河姚家口民埝、套堤一齐冲决,水灌
陈家庙、任陈庄。大堤决口6处,计宽200余丈。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7月14日,县境王家集黄河大堤,背河低洼,水井冒水1
人多高,堤陷决溢。8月黄河南岸决口于郑州,水势顿减。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黄河决口于刘家口,次年合垄。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黄河决口白茅坟,徒骇河以北淹没村庄无数。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黄河决口豆腐窝,淹没村庄无数。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农历闰六月二十九日,黄河溢决南北王民埝,夺溜北行由
徒骇河入海。又黄河溢于济阳桑家渡,水倾惠民境,汇白茅坟(南北王)水,并归徒骇
河。
1893年(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三,黄河决口河套唐;是年济阳桑家渡与惠民小崔家
二处又同时漫决。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黄河决口于白龙湾。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黄河决口济阳桑家渡,惠民县800
余村受灾。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夏,黄河决口白龙湾,当年冬堵合。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黄河杨家大堤决口,沿河村庄被淹。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黄河于县境刘旺庄漫溢,刷宽口门70余丈。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正月,黄河复决刘旺庄,二月堵合。
1921年6月、7月,大雨为害,徒骇河漫溢,县境一半受灾。
1953年7月16日,徒骇河猛涨,申家桥水位达14.12米,南岸决口,李庄、大孟、
东牛3个乡的13个村淹地4000亩;是年7月16日,沙河亦水涨外溢。
1961年夏,全县普降大雨,土马河王家段决口,淄角、皂户李两公社20余村被水
淹。
1962年,沙河洪水猛涨,沈家庙处决口40余公尺,淹地3万余亩。
1963年7月3日~8月29日连续降雨。7月22日大杜家村南土马河排涝口堵不及,河
水溢决,口门宽10米,淹地1000余亩。
1981年,清河镇、魏集、李庄、申桥、大年陈5个公社黄河滩区被淹。
1982年,大年陈、李庄、申桥、清河镇、魏集5个公社黄河滩区被淹,万亩绝产,
房屋倒塌严重。
涝灾历来是惠民县的主要灾害之一。旧时,已无详尽资料可查。据1951~1985年
的统计,全年湿涝年份有5年,成灾机率为七年一遇;春涝发生1年,成灾机率为三十
五年一遇;初夏涝灾和盛夏涝灾各发生7年,成灾机率均为五年一遇;秋涝发生10年,
成灾机率为七年二遇。主要成灾年有: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雷大震,秋大雨。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夏涝,大水。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夏涝,大水。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夏涝,水灾。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秋涝,水灾。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秋涝,水灾。
1851年(清咸丰元年),秋涝。
1852年(清咸丰二年),秋涝。
1853年(清咸丰三年),秋遭水灾。
1854年(清咸丰四年),秋涝,惠民等州县水灾。
1855年(清咸丰五年),夏涝,城中生小虾蟆,大如枣小如豆,自府东至南门外遍
地皆是。
1860年(清咸丰十年)农历二月,大雪一月方止。
1868年(清同治七年),水灾。
1879年(清光绪五年),夏涝。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秋涝。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夏涝。
1911年(清宣统三年),秋涝。
1918年,夏涝。
1921年夏,大雨为害。
1923年,夏末秋初涝。
1932年,夏涝。
1934年夏,阴雨连绵,洼泽尽满。
1944年,夏涝。
1946年,秋涝。
1947年,小涝。
1951年,夏涝,成灾面积32万亩,减产960万公斤。
1952年8月初,数日大雨,成灾面积32万亩。
1953年,夏涝,成灾面积35万亩,减产2162万公斤。
1954年,夏涝,成灾面积3.3万亩,减产97万公斤。
1956年,夏涝,成灾面积5万亩,减产158万公斤。
1957年,汛期集中降雨321毫米,涝灾面积10万亩,减产270万公斤。
1958年,秋涝,成灾面积5万亩。
1959年,秋涝,成灾面积8万亩,减产287万公斤(不含原滨县部分)。
1960年,夏涝,成灾面积10万亩,减产268万公斤(不含原滨县部分)。
1961年,夏、秋涝,成灾面积59万亩,减产1556万公斤。
1962年,夏涝,成灾面积65万亩,绝产36.8万亩,减产31.5万公斤。
1963年,雨涝,成灾面积44.1万亩,绝产20.9万亩。
1964年,年降雨量1078毫米,汛期降雨量865.4毫米。大涝,成灾面积116万亩,
绝产57万亩。
1971年,夏涝,成灾面积37.4万亩,绝产19万亩。
1974年,夏涝,成灾面积57.1万亩,绝产30万亩。
1977年8月5日上午9时~7日11时正, 全县普降大到暴雨。陈集公社降雨量高达4
30毫米, 雨量最小的公社也达200毫米。雨后积水面积73万亩,洼地积水深0.3~0.5
米,大小排水沟漫溢。沙河排涝水位超过设计1.0米,沟溢河托持续2天之久,全县有
110个村被水包围。倒房2700间,人有伤亡。城内大寺商场雨后积水深达1米以上,部
分工厂停产,仓库进水,道路不通。全县受灾面积18万亩,绝产6.8万亩。
1984年8月6~10日,全县连续大风雨。雨后积水面积达25万亩,成灾面积15.9万
亩,其中绝产4.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