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288&run=13

大革命时期1926年7月, 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派遣省立第一师范惠民籍学生、
共产党员苏亦农回故乡,以县师范讲习所教员身份开展党的工作。根据省执委指示,
苏亦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师范讲习所、山东省立第四中学(简称四中)秘密宣
传马列主义,着手建立进步学生组织。此期间,苏亦农介绍四中学生邵之镜加入中国
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人创办了进步刊物《红光》,在四中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192
7年大革命失败, 国共合作破裂,苏亦农受到国民党惠民县当局的严密监视,随时都
有被捕的危险,翌年夏被迫离开惠民县。
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春,中共山东省执委派共产党员路雨亭、李士杰夫妇到
德州、惠民一带组织武装暴动。因在德州难以落脚,路雨亭夫妇辗转来到惠民县李庄
高小任教,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1月,国民党惠民县党部觉察到他们的活动,并决定
将其逮捕,路雨亭夫妇获悉后离开惠民县。
1933年7月, 中共津南特委派刘万春来山东省立四中开展党的工作,建立了中共
惠民县工作委员会。1934年春,刘万春身份暴露,被迫离开惠民县。是年夏,共产党
员岳一峰到四中,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宣传进步思想,开展党的工作。岳一峰通过组
织学生公演《阿Q正传》 、《赛金花》、《一年》等剧目,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唤
起人们觉醒。在其影响下,进步学生办起了《惠风》、《新轮》等进步刊物,省立惠
民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惠民乡师)的进步师生也创办了《乡友》等进步刊物,以此
交流思想,支持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 中共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刘天喜到惠民乡师,以
学生身份开展党的工作。不久,平原乡师教员共产党员马霄鹏也受组织派遣到惠民乡
师执教。他们在惠民乡师发展进步学生万兴诗(万晓塘)、刘鸿恩、孙泉祥(孙清野)、
吴克杰、于海寰(于镜清)、刘桂阳、李书亭、王大昌、聂兴汉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
时,原四中学生、共产党员关锡文奉鲁北特委指示回母校介绍十四级学生宋登华加入
共产党。不久,共产党员李毅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也到惠民中学(四中改称)任教。
他们迅速与惠民乡师的党员取得联系。 9月,两校党员联合建立了中共惠民县第一个
党支部。根据鲁北特委指示,党支部派万兴诗、姚思清、刘天喜等9名党员到流坡坞、
洋湖乡农学校, 以帮助国民党政府训练壮丁为名,组织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 1
月初,日本侵略军逼近惠城。为保存党的有生力量,惠民中学和惠民乡师的党组织奉
命随校南迁。途中组成临时党支部,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先后动员三批进
步学生投奔临汾、延安,走上抗日斗争的第一线。
1939年,在商惠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惠民县西北部、西部归化、石皮家、康家
园、芦家、落门马等十几个村发展党员几十人,有的村建立了党支部。1941年冬,共
产党员王泮云(化名王玉德寿光县人)一家以逃荒为名迁居惠城东关街,从事扎纸草、
绘画生意, 收集日伪情报。1942年9月,中共商惠县委建立后,在石庙董一带建第四
区委, 统一领导惠民县西部、西北部一带农村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1943年3月,中
共冀鲁边区三地委决定,组建惠民县武工队,除奸反霸,推进抗日斗争。10月,组建
中共惠民县工作委员会。在县工委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不断向县境腹地和西南部延伸。
翌年10月,中共惠济商三边县委建立,惠民县西南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建党工作亦迅
速展开。1945年2月2日,三边县委、县府和县大队与日军化装的“三角部队”激战,
县委书记赵元明等60多名干部、 战士壮烈牺牲。1945年8月30日,渤海军区北路大军
攻克惠民城。9月,建立了中共惠民县委、县政府和中共惠民市委、市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 惠民解放后,中共惠民县委和惠民市委发动群众开展“反奸诉
苦”、“减租减息”运动,改造乡村政权,扩大地方武装,整顿商业,活跃市场,恢
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全县、市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1946年6月,县委、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渤海区党委土改工作队的帮助下,
发动全县、市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运动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组织的“还乡团”等
武装匪特和当地反动地主、反动会道门头子的疯狂破坏。他们相互勾结,相继在泊东、
大湾、 朱老虎等地制造多起血案。县委书记马学全等420余名干部、土改工作队员和
群众遇难,土改工作受阻。在渤海区后方剿匪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积
极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剿匪斗争。1947年春,匪患基本平息,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
来。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自觉起来支援战争,1769名民工参加支前队伍。
是年3月, 国民党政府撕毁历次黄河协议,擅自提前堵复花园口,使黄河水猛烈
下泄故道,境内归仁、五甲杨险工告急。县委、县政府紧急动员全县人民献砖献石,
并组织万余民工不顾国民党反动派飞机轰炸, 抢修大堤。经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基
本控制住险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以水代兵”的阴谋。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山东
期间, 中共华东局后方机关及鲁南、鲁中南地区后方机关,5月份开始向黄河以北转
移。惠民县委、县政府组织了大批船只,于清河镇渡口日夜抢渡,并妥善安置了10万
外地军民。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努力发展生产的同
时, 动员3140名青壮年参军,8000余名民工随军进行战地服务,功绩卓著。194 9年
初, 县委先后分两批抽调17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接收和管理新区,为新区建设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委采取有力措施控
制物价, 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
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运动,先后送6488名青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同时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
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政权。1951年冬,全县土改工作胜利结束,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
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县委进一步组织人民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年底已有农业互助组
3957个, 参加互助组的农民达1.5万多户。翌年,小郭家村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上半年,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反
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三反”、
“五反”运动,有力打击了不法活动,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和发展。
1953年冬~1956年底,县委认真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旧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生产关系。此期间,成立了惠民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国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 1956年3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组织县直机关、文化教育等单位开
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纯洁了革命队伍,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7年6月, 县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各级党政领导机
关中开展了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社会上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的领导和新生
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又组织开展了反右派的斗争。但由于对
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分严重,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形式和做法,结果导致了
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使107名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被错划为右
派分子,造成了不幸后果。
1958年5月,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在县委领导下,全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
17个乡315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政、 社合一的真理人民公社,下设13个分社。人民公
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农业生
产,全民大炼钢铁和深耕深翻土地,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致
使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和生产上的瞎指挥风泛滥起来,使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1959年,县委按照中共中央
《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开始整党整社,对干部进行法纪教育,
纠正左倾错误。但在中共中央庐山会议后,县委根据上级党委统一部署,发动全县基
层干部开展“反右倾”运动。这一运动使不少敢于讲实话的党员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
击,使“大跃进”中的大计划、高指标、浮夸风等现象重新抬头。加之此后连续几年
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结果造成了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2年,县委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其他一系列政策,
精简党政机构,给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平反,给一部
分“右派分子”摘掉了帽子。在农村,调整缩小基本核算单位规模,调动了群众的生
产积极性。
1963年冬季,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精神,在全县
农村普遍开展了“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运动。1965年初,中共
中央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后,县委
又在全县开展了“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运动对于纠
正干部作风和社、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左”的思想指
导下,把某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看作是阶级斗争及其在党内的反映,结果使不少干部
和群众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此期间,县委还组织广泛开展学雷锋、学解放军、学大
庆、学大寨、学王杰、学焦裕禄的活动,并采取培养典型,评选学习积极分子、组织
报告会等形式推动学习活动的发展,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6月,县内“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县委文化革命
领导小组成立, 并向惠民一中、惠民师范等学校派出文化革命工作组。8月,各学校
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破除“四旧” (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批斗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多数党政领导机构逐步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翌年
1月29日,造反派组织宣布夺了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大权。3月,建立军(队)、干(部)、
群(众组织)“三结合”的县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随即全县各区、社、县直
各部门的领导班子亦相继被夺权,并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 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年底13处人民公社革命委员
会均建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翌年7月,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对整党建党工作
进行了部署。1971年3~4月,各公社普遍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公社党的委员
会。 5月,中共惠民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惠民县第四届委员会。
县委恢复以来,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
团、“批林整风”、“批林批孔”等运动,同时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提高学
校教育质量等工作。1975年上半年,县委先后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和工业学大庆会议,
发动全县再次掀起工农业生产高潮。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深入揭批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实现了政治上的安
定团结,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县各级
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起,县委组
织全县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两个凡是”的错误影响,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复查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
等方面的政策,妥善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为绝大多数已改造成劳动者的地主、
富农改订了成份。
1980年底,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
题》的指示,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全县普遍实行以户经营、自负盈亏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是年全县粮
食总产量从1980年的11.3万吨增长为21万吨, 棉花总产从1980年的0.87万吨增加为
3.26万吨。
1984年4月, 县委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促进了全县乡镇企业
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班子要逐步实现“革命化、
年轻化、 知识化、专业化”的指示精神,是年5月,县委完成了自上年底开始的县级
机关的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工作。党政部门由51个减为43个,共配备领导
干部125人,平均年龄43.5岁。随着公社改乡(镇)工作的结束,原公社党委改为乡(镇)
党委。 1985年4月开始,县委部署各级党组织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对广大党员深入进
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清除派性、增强党性、纠正不正
之风等方面的教育。基本达到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