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257&run=13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县内实现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各项生产的管理,
采取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把各
项任务下达到企业;对农业手工业实行间接计划,通过粮食统购统销、产品税收、生
产加工合同等经济手段实现计划管理。这时的计划比较切合实际,促进了工农业生产
的发展。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26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五年间,
年递增5.1%。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全
县生产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农业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
产万斤粮”等口号。工业“以钢为纲”,“大办钢铁,大办工业”,盲目上项目。生
产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工农
业生产严重损失。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3769万元,五年期间,平均每年下降16.5%。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以国家计划为主导,调整安排县内经济成分,安排工农业生产,各项计划的制定和下
达都很注重实际, 比较符合客观条件。 惠民县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
965年县内工农业总产值12312万元,比1962年增长2.3倍,其中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
达10884万元。
1966~1975年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计划
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冲击。计划不能及时制定和实施。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计划编制内
容不全面,脱离实际,缺乏指导作用。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发展缓慢。1975年县内
工农业总产值13061万元,比1965年仅增长6%。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 县内计划管理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健全。19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计划管理
体制改革,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并注重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县
内工农业生产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 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升至19017万元,比1975年
增长46%。
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县内计划工作从定
指标、列项目、分投资、分物资为主,转向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重大
方针政策为主。从对生产的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开始转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计划经
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状况。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对
粮、棉等作物总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对粮、油的征购实行指令性计划。工业生产,由
县计划委员会下达产值和产量指数。经济体制和计划制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经济
的高速发展。1985年县内工农业总产值48335万元,比1980年增长154.2%,五年期间,
年递增20.5%。其中农业总产值26852万元,年递增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