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209&run=13

惠民县饮食业历史悠久。清末民初之时,境内有饭庄、酒楼百余家,馍馍房、烧
饼铺、小吃点散布城乡。小商贩或赶集搭会支棚设摊,或走乡串村肩挑叫卖。饮食业
主要经营宴菜、包子、馍馍、饣果子(油条)、烧饼、火烧、麻花、大饼、切糕、窝头、
面条、凉粉、豆腐、生熟肉食等。地方名吃有强面麻花、杈子火烧羊肉汤、广发楼的
包子、孙宝林的包糖粽子、吕家馆的水饺和面叶、五香斋的香肠、稻香村的烧鸡等。
1923年,曾为清宫御厨的冯贡九(长清县人)应其姐邀请来惠城“百花村”饭庄掌
勺。其技艺超群,红案白案、大宴小席、烧烤烹炸样样精通,会做1376个菜品。仅用
豆腐能做72种菜,用鸡能做64种菜,用蔬菜鱼肉等原料能拼制栩栩如生的“西游记”、
“八仙过海”、“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使当席者不忍投箸,
“百花村”饭庄享誉四方。冯贡九的徒弟相继在十字街西南隅开设“五凤楼”,在大
寺商场开设“仁和楼”,在东门大街开设“顺和楼”,全都经营饭庄生意。解放前的
饭庄,表面上生意兴隆,实际能光顾的多是官僚政客、地方士绅和地痞流氓,坐吃的
多,拿钱的少,饭庄多有亏损。日伪时期,饭庄生意更难经营,有名的“百花村”饭
庄也没有逃出破产的厄运。
解放后,社会稳定,买卖公平,私营饮食业得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各区供销社在大集镇开设大众饭店,饭菜大众化,经济实惠,价格公开,很受欢迎。
1956年,全县从事饮食业者345家672人。是年,县内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私营饭店全部过渡为国营或集体商业。1963年,县饮食服务公司设有南关、十
字街、回民、向阳等饭店及艺兴园包子铺,主要经营油条、包子、火烧、烙饼、馒头
及各种炒菜。“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自我服务”,由顾客自已揣饭菜、洗碗筷,
服务质量下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饮食业发
展迅速,有的传统地方名吃如玉香斋韩家香肠得到恢复和发展。按商业部的规定,饮
食业经营毛利润一般在26~39%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