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体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188&run=13

集体商业是社会主义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惠民县的集体商业主要是县供销合作
社联合社和乡镇基层供销社。 其次是职工消费合作社、合作商店和综合公司。1 985
年集体所有制商业社会商品零售额5514.8万元,占全县商业零售额的38.2%。其中居
民消费3033万元,占全县居民消费额的29.5%; 社会集团消费93万元,占全县社会集
团消费额的18.9%; 农业生产资料消费2389.7万元, 占全县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额的
65.6%。
供销合作社
1946年3月, 惠民县成立了第一个由人民政府组织和领导的合作社--孙家庙合作
社。其主要业务是发动群众土纺土织,支援前线;采购油、盐、酱、醋、土制烟、文
具等供应社员。此后,又相继组建了南关合作社、火把李合作社,设有杂货铺、帽子
铺、鞋袜铺、油坊、弓房、暖鸡房等。
9月,渤海银行拨付资金400万元(北海币) ,县人民政府拨付大豆1.5万公斤,于
胡集区建立了惠民县生产推进社。主要收购粮食、土布、土线,加工子弹袋、裹腿带
支援前线; 将棉花、火柴、煤油运销商河、济南,购进日用品在本县销售。1947年3
月,县推进社迁驻三堡,整顿了火把李合作社,使其成为县推进社辖属的第一个村合
作社。 1949年1月,推进社迁驻惠城,下设供销股、保管股、会计室,有职工20人。
1950年3月推进社改称惠民县合作总社 (简称县社) 。1951年5月改称县合作社联合社
(简称县联社) ,年底全县有区社9处,乡联社68处。1952年春,以产棉区为重点,以
大集镇为中心,全县调整为10处区社,9处中心社。1954年8月,县联社改称县供销合
作社(亦简称县社)。是年底,根据以区为单位建社,适当照顾经济区划的原则,将全
县原19处基层社调整为13处。 1958年6月,县社并入商业局,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
保留供销社名义,对外挂两块牌子,基层社称商店。1961年9月,县社与商业局分离,
恢复原体制。 1963年8月,县供销合作社改称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66年9月~196
8年1月,县联社所属生产资料经理部、土产杂品经理部改归省社管辖。1970年12月县
联社与商业局再次合并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72年,基层社随全县行政区划变更调为
21处。1975年9月,县联社与商业局再次分设,恢复县供销合作社。1983年5月,复称
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85年,县联社下设办公室、人事科、组导科、业务科、财会
科、安全储运科、监事办公室、老干部科、计划统计科和职工学校、生产资料公司、
土产杂品公司、 棉麻公司、贸易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食用菌技术开发公司、5
个油棉厂、 21处基层供销社和231个直属经营单位,共有职工5565人,其中固定工20
18人,女职工462人。
生产资料公司1951年县合作总社建供应部,经营部分生产资料。 1952年扩大
为供应经理部。 1956年2月,生产资料供应经理部分为农具供应站、肥料农药械
批发站、日用杂品批发站、牲畜经营管理科。经营化肥、农药、农药械、石油、煤炭、
木材、牲畜、杂品等580多个品种。1957年2月,三站一科合并为生产资料经理部,有
职工25人。同时将杂品业务交土产废品经理部。
1958年6月,并归县商业局管辖,称惠民县商业局生产资料供应经理部。7月,将
木材业务交木材公司。
1959年1月迁往北镇。 4月,石油、煤炭业务交煤业建筑器材公司。1961年1月迁
回惠民县城。1963年,将五金、化工、交电业务交商业局五金交化公司。
1966年10月与阳信县生产资料经理部合并成立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济南批发
站惠民分站,住原惠民县生产资料经理部址,1967年10月,阳信县生产经理部与惠民
分站分置。1968年1月撤销分站,恢复惠民县生产资料经理部,隶属县社。
1970年12月, 再次归属商业局,称惠民县商业局生产资料公司。1975年9月,生
产资料公司复归县社所辖。1978年1月,将农机业务交农机公司。
1979年,公司实行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和多渠道经营方式,既负责县计划内生产
资料的调拨与分配,也经营计划外的化肥、农药、农药械、小农具等,同时由过去的
专营批发业务改为批发、零售兼营。
1985年,公司下设政工股、会计股、业务股、储运股、科技股、清河镇储运站、
申桥储运站、化肥厂储运站、印刷厂、零售门市部等10个单位,计有干部职工7 2人,
总建筑面积4047平方米,固定资产23.1万元,流动资金232万元,年销售额103 8.6万
元。
土产杂品公司1951年,县合作总社建推销部,收购火硝、皮硝及部分手工业产品。
1952年扩大为推销经理部, 收购土特产品及废品。1956年称土产废品经理部。195 8
年3月,与服务局食品公司合并。6月,归属商业局。1959年1月迁往北镇。1961年1月
迁回惠城。8月,复归县供销社。1962年迁往南关外垦禹公路南。
1963年,县联社组建日用杂品经理部。1964年12月,土产废品、日用杂品两经理
部合并,称惠民县供销社土产杂品经理部。
1966年10月,阳信、惠民两县土产杂品经理部合并,建立山东省土产杂品公司济
南批发站惠民分站。 1968年1月,撤销分站,恢复惠民县土产杂品经理部,归县社领
导。
1970年12月, 县供销社土产杂品经理部改称惠民县商业局土产杂品公司。1 973
年,公司将草编制品、辣椒干、畜产品业务交外贸公司,将干鲜果、干鲜菜、调味品、
水产品业务交副食品公司。 1975年12月, 改称惠民县土产杂品公司,复归属县社。
1977年4月,公司将蚕茧收购业务交蚕丝公司。1981年9月,将所属信托服务部的业务
交县社贸易货栈。 1983年7月, 县社撤销果品公司, 全部人员并入土产杂品公司。
1984年10月,将废品收购业务交废旧物资回收公司。
1985年,土产杂品公司设有政工股、财务股、土产股、杂品股、果品股、土产杂
品门市部、副食品门市部、家具门市部、大寺商场门市部、东关联营部等10个单位,
有干部职工84人。总建筑面积7886平方米,固定资产40.6万元,流动资金49.39万元。
年销售额337.3万元。
棉麻公司 1952年1月, 县社组建棉花经理部,共19人,业务、会计、储运、
验级一室办公。1956年3月,并入县农产品采购局。1957年6月撤销采购局,恢复棉花
经理部,复属县社。
1958年6月, 归商业局, 称惠民县商业局棉花经理部。1959年1月,迁往北镇。
1961年1月,迁回惠城。8月,回归县社。
1965年2月, 棉花经理部与东关油棉厂合并办公。一个单位挂两个牌子,与油棉
厂统一核算。
1970年12月, 棉花经理部归属商业局,改称惠民县棉麻公司。1975年9月,棉麻
公司又归属县社。
1985年,棉麻公司设有政工股、业务股、检验股、会统股,总建筑面积7680平方
米,干部职工32人。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1984年10月13日建立,下设行政股、业务股、储运股、财务股、
废品收购门市部, 总建筑面积888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30人。1985年收购总值46.4
万元,销售总额64.8万元。
贸易公司前身为贸易货栈, 建于1981年9月,1983年称贸易公司,1985年,下设
行政股、会统股、业务股、盐业股、储运股、零售门市部,有干部职工34人。建筑面
积1320平方米,固定资产13.2万元,流动资金19万元。
食用菌技术开发公司1985年由生产资料公司科技股组建而成。 有正式职工6人,
临时工10多人。以培植和经营平菇、木耳等食用菌种为主,年经营额4万多元。
其它集体商业单位
职工消费合作社前身是1949年建立的渤海行署机关职工消费社,后称惠民县职工
消费社。设有百货零售部、棉布零售部、副食品零售部、池塘、照相部、缝纫部等,
有干部职工54人。 1957年9月,消费社撤销,人员并入惠民县百货公司和饮食服务公
司。
合作商店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由12户16名回族人组成回民
合作饭店, 由4名老年妇女组建了小百货合作商店。这两家合作商店均于1985年前先
后停业。
综合公司1982年4月由国营企业中的96名大集体所有制人员组成, 下设政工股、
会计股、业务股和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中心百货商店、大寺家具家电商店、
南关百货零售店、南关副食店、新风味饭店。1985年商品销售总额47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