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148&run=13

发展概况
惠民县盛产粮、棉、瓜、菜,是发展食品工业的良好基地。使用石磨、木榨等工
具进行作坊式的食品加工历史悠久。酱菜加工业初兴于明朝,清代中期尤为昌盛,榨
油和酿酒业发展也比较快。清朝,县内较著名的酱园有元香斋、仙泉居等。当时,因
武定府小菜曾多次向朝廷进贡,又有“进贡小菜”之称。民国初期,增添了天顺栈、
福源居和大同酱园等几处较大酱菜加工点。民国中期,全县城乡有酱菜铺33家,从业
工匠200多人。 仙泉居等8家较大酱园产量已达5万多公斤。 《续修惠民县志》 载:
“糖醋酱腌各菜,均得气味之正,又极鲜脆,殊为邑之特产,远近闻名。即天津、济
南各处之酱园。亦多用此地工匠。”
境内盛产大豆、棉花、高粱、花生和芝麻,故油坊和酒坊较多。1933年,全县豆
油坊15处,花生油坊12处,棉种油坊800处,酒坊22处。当时,年产烧酒1000担左右,
另外还生产黄酒。“黄酒出自做糟之家,此地尽用糟为发面引子,蒸黍米发酵,挤出
汁浆为黄酒,多为药用,饮者无多。”县内其它食品加工项目还有粉坊、豆腐坊、醋
坊、馍馍房、点心铺、糖坊、面铺、屠户等多家。全县粉坊2060家,工人6180人;豆
腐坊1300家,工人2600人。
1943年, 惠城开始建立机磨房。1949年全县有大小油坊146处,年出油为56.5万
公斤。13个区供销生产合作社均有饭店、酱菜加工、糕点加工等项目。是年建立惠城
酒厂,年产白酒800吨。
1951年建立惠民实业公司东关油棉厂, 首次使用国产151型榨油机,年产豆油36
7吨。1955年建立惠城酱菜厂。1956年,建立惠城面粉厂,年产面粉1100吨。1958年,
建立惠城淀粉厂。1965年,面粉机械加工发展到835处。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食品工业受到一定影响,个体经营遭批判和
禁止, 一些企业不断停工停产,年产值不断下降。粮油工业,1966年产值为251.6万
元, 1967年188.8万元,1968年127.1万元,1969年下降到111万元。酿酒业,1966年
产值40.5万元,1969年降至36.4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食品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个体经营与集体企业
发展尤为迅速。油条摊、包子铺、火烧店、豆腐房和小型面粉加工厂、榨油坊 (包括
小磨香油) 等遍及城乡。有的乡镇还办起了饮料加工厂和小酒厂。1985年,全县酿酒
业产值为203万元,粮食加工业995万元,酱菜181万元。
重点企业
惠民县酿酒厂位于惠民县城西北营街, 占地面积5.54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194
5年渤海行署工商局第四分局接管惠源和酒坊建立的惠民国营酒店。1948年筹建厂房,
主要生产设施有4套木甑和大曲房、磨房,年产白酒能力600吨。1970年增上液体发酵
蒸馏釜白酒车间, 因产品质量不及传统的固体酿造产品,1974年蒸馏釜下马。197 5
年增建年产1000吨酒精车间。 1982年再上年产500吨机械化粮食酒生产车间。1985年
有职工198人,固定资产135.6万元,年产瓶装皇冠特曲、红楼特曲等清河牌系列白酒
和散装白酒共1500吨,创产值212.8万元,利税48万元。
惠民县酱菜厂1955年建立, 位于县城南关西侧,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该厂采
用传统的武定府酱菜生产工艺,所产“武定府小菜”具有鲜、脆、嫩、甜等特点。主
要品种有包瓜、磨茄、合锦菜、酱地环、酱花生米、水晶莴苣、虎皮菜、糖包、吉祥
瓜、百工皮等30多个。1978年后,酱菜厂投资25万元改造了旧设备,使手工生产改为
机械化生产,建立了霉菌室和酿造车间,改变了只能靠日光发酵的落后状况,年产酱
菜50万公斤以上。1985年,有职工215人,总产值164.1万元。
惠民县粮食局面粉厂1955年9月,济南市8家私营磨房与济南市粮食局合建面粉加
工厂, 性质属公私合营。1956年4月迁至惠城,名为公私合营惠民联农粮食加工厂。
位于县城古楼街, 厂房占地3500平方米,有中岛磨粉机9台,日产面粉1.25万公斤。
1959年改称惠民县第二面粉厂,1962年为惠民县粮食局面粉厂,1966年并入惠民县粮
油经理部,为国营单位。1971年复为惠民县粮食局面粉厂。1982年建成标准粉车间,
用M2复式磨粉机取代单式滚子磨, 日产面粉6万公斤,并能加工特级面粉,满足居民
生活需求,1985年职工169人,总产值63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