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139&ru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境内多受旱灾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抗御旱
灾,全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自1956年始,陆续修建了白龙湾、簸箕李、归
仁、大崔、王集五个引黄灌区,能控制灌溉面积86.7万亩,使各乡镇均能受益。樊家
桥拦河闸和幸福拦河闸的建成,使徒骇河、沙河两条河道的年蓄水量达6000~7000万
立方米, 灌溉面积16万亩,有力地补充了抗旱用水的不足。全县砖井万余眼、机井2
600眼,遍布各地,灌溉面积10万亩左右,在抗旱中起了一定作用。
1981年, 全年降雨361.2毫米,自1980年12月~1981年5月9日,仅降雨19毫米,
境内大旱。 全县投入抗旱人数20万,动用排灌机械3476台,利用机井340眼、扬水站
108处, 浇地面积86.54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旱情,全县粮食总产1.5亿公斤,棉花总
产1412万公斤。
1982年1~3月无雨,加之1981年秋、冬无雨雪,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内
最严重的春旱。 全县投入抗旱人数16.9万,疏挖引水沟渠300条,利用排灌机械3476
台、扬水站106处、机井340眼、手压机井3000眼、砖井4000眼,引黄河水3亿立方米,
引内河水0.3亿立方米,开发利用地下水4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86.5万亩,复灌面积
153.25万亩次,消除了旱灾。全县粮棉总产均高于上年。
1983年, 春、秋旱,全县受旱面积80万亩,有14.13万人投入抗旱。疏挖沟渠24
0条, 利用排灌机械3189台、扬水站142处、机井170眼、手压机井5000眼、砖井3000
眼,灌溉土地68.5万亩,复灌面积128.3万亩次,全县粮棉总产达历史最高水平。
1984年,县境春、秋旱,受旱面积95万亩,抗旱灌溉面积76.39万亩。全县粮食、
棉花总产较上年分别增长3.3%和24%。
1985年,春旱严重,境内受旱面积65万亩。全县参与抗旱人数13.7万,利用扬水
站88处,机井91眼,排灌机械5013台,浇地面积94.08万亩,复灌面积124.88万亩次,
粮棉均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