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河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2&A=1&rec=127&run=13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改夺大清河道,西自大年陈乡刘旺
庄入境,东至魏集乡铁匠魏出境。
因上游流途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所致,形成黄河多泥沙、善淤、善徙等特性,
使下游河床逐年升高,成为举世闻名的“悬河”,极易决溢成灾,久有“百害而无一
利”之说。清廷朝臣对其治理方案争论不休,大抵为劝谕各州县自筹资金,顺河筑堰,
截堵支流,防洪避害。1864年(清同治三年),始修新堤防。1883年(清光绪九年),县
境堤防渐趋完固。1901年,白龙湾、唐家、榆林、薛王邵、崔常、五甲杨、归仁、杨
房、大小崔、王集九处埽坝险工先后建成。民国时期,黄河治理经费极其有限,加之
军阀混战和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导致黄河治理近于瘫痪。1938年黄河自花园口改道,
县内河竭9年,埽坝损坏前所未有。
县境解放后,1946年渤海区成立治黄工程总指挥部,惠民县设治黄办事处,开始
了复堤工程。国民党政府违背协议,提前于1947年3月堵复花园口,阴谋水淹解放区。
全县人民被迫加速复堤进度。6~8月,抢修归仁、清河镇、五甲杨、崔常险工的民工,
遭国民党反动派飞机多次轰炸,死伤多人。万余民工与军队同仇敌忾,坚持斗争,终
于夺得复堤工程的初步胜利。1947~1949年在培堤、填塘、修土牛等工程中,共完成
土方77.07万立方米,工日100.3万个,投资30.4万元。堤防岁修也从此坚持下来。
1947~1985年,堤防补残、堤顶包淤工程,共计做土方114.59万立方米,大堤锥
探和压力灌浆凿眼106.35万个,翻修隐患1934处。
1950年以来,还采取修筑前后戗、抽槽换土、粘土斜墙、填塘固堤、自流淤背、
机械淤背等措施,共计完成土方113.8万立方米,用工日69.01万个,投资104.7万元,
消除隐患1056处。
由于河床的逐年淤积抬高,简单的维修补救措施不能确保黄河安全,故先后进行
了三次大复堤:
1952~1956年,大堤标桩205+833~252+317段,加高0.5~0.8米,帮宽2.5~4米,
完成土方64万立方米,投工35.9万个,投资33.57万元,工程合格率为90.34%。
1962~1965年, 该堤段又普遍加高0.8~1.6米,帮宽4~8米,完成工日87.83万
个,做土方146.39立方米,投资157.52万元,质量合格率93.9%。
1974~1983年,该堤段再次加高2.8~3米,加宽14~15米,用工299.09万个,完
成土方586.23万立方米,投资878.81万元,质量合格率98.9%。
1985年,境内河段上首堤顶高程26米,堤顶宽平工7米,险工9米,两岸堤距平均
2公里,主槽宽度直河段600~700米,险工及护维弯道300~400米,能有效控制水患。
埽坝工程均改用石料加固,堤坊两侧植树503.58万株,植草134.9万平方米。